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生命学问两相融 ——读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 ( 返回 )
第一次知道周保松的名字,是在年初《南风窗》杂志上读他的《为什么要追求自由》。这是个看上去宏大宽泛的题目,读来发现作者讲得深入浅出,不是引经据典转述一些枯燥的言论,而是娓娓道来,用平白的话讲出关于生活的意义、人生的选择等朴素的道理。在行文的姿态上,作者没有高高在上板起脸孔教训人,而在进行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三四千字,却快速地进入探究自由相关价值的境地,作者一定是个有智慧而诚恳的人。初识周保松, 我便根据文末提示添加了他的微博。 在微博里谈及《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周保松说道:“此文用了我不少心力,请大家批评指正。更重要的是,下笔时,我是很想藉此文向许多我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致敬,那些努力珍惜自由和争取自由的人。谢谢你们。”感染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这印证了我初次读此文时的一个判断:他不是躲在书斋里的说教者,而是把生命融入学问,让学问具备了生命的品格。 其后,我在微博里得到了周保松文章的更多线索,知道他的新书《走进生命的学问》将问世。出于对一篇文章的信任,我在3月31日就上网下了订单,购买这本“2012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的书,并很快拿到手,一睹为快。同样是借助微博,我得知4月21日周保松在上海季风书园举行读书演讲会,也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早早去排队,为此还把当晚的话剧《画皮》演出票转送给别人。 书中自序第一句便说:“走进生命的学问,是我追求的境界。”这句话是打开周保松生命之门、进入他学问王国的金钥匙。因为有生命的浸入,他的学问变得饱满可亲;因为有学问的指引,他的生命变得透彻丰盈。他同时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问走进生命,同时让生命启迪学问。”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的一名老师,他的人生与为学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周保松在读大学时便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学生会和学生报的活动,捍卫教育理想,追求校政民主化。在感情上,他对校长高锟有一份戒心,因为他是官僚体系的代表。周保松作为学生记者采访过校长,但并不沾沾自喜。1993年高锟接受中国政府委任为港事顾问,周保松和一批同学激烈反对,认为此举政治意义过于明显,不利于香港的未来发展。在他们的要求和组织下,高锟公开与上千学生对话,公开接受质疑,由此引发了校政讨论的传统,在中文大学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年后,学生报回顾高锟担任顾问起到的作用,周保松为新闻起的标题是“港顾徒具虚名,校长一事无成”,血气方刚跃然纸上。 学生会和行政体系各有主张,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誓不两立的局面。周保松参与校园政治活动,这是他所信奉学问的一部分,更是他的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高锟校长的认识不断变化,由最初咄咄逼人的追问,转为设身处地的体谅,乃至最后感佩至深的问候。周保松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从心底与高锟达成和解,甚至拉下脸皮自我批评在异域没有就近拜访校长的“可笑的自尊”。待到他把新出的《走进生命的学问》送给高锟时,昔日的校长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不认得这个曾经的学生,也不能阅读了。悠悠 岁月,几多波折,几多温暖,这跌宕起伏的经历和生命的深层体悟,怎不让人心生感慨! 在《个人自主与意义人生》一文中,周保松花了大量笔墨阐述哈佛精神与华尔街精神的对撞,亦即大学承载的美好人生和公正社会的理解,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冲突。2007年,哈佛毕业生中58%的男生和43%女生选择了财经金融界,有些学生去找校长福斯特倾诉困惑。这是个问题吗?在上海,大学生毕业后到钱多的地方去不是很普遍的吗?在陆家嘴工作的白领金领们不是备受仰慕的群体吗?财经大学不是对毕业生有多高的比例进入“四大”引以为傲吗?哈佛学生有所挣扎,对“高报酬”的人生取向产生质疑,周保松深入剖析这个不像问题的问题,给出了结结实实的回答:华尔街精神有所欠缺,哈佛学生应当奋起迎战,指出华尔街精神的错误。他回答比福斯特来得更加直接,当然也更为艰难。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保松有着高远而坚定的追求,他是混沌社会中的清醒者,哪怕面临压力,也要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图景鼓吹,引起人们的反思,弘扬更高位的价值精神。 周保松是一个教育者,更是一个行动者,他相信柏拉图的话:“真正幸福的生活,是合乎道德和公正的生活。”周保松也在用一点一滴的付出实践内心认可的价值。他写微博,开专栏,给学生上课,参加集会游行,把自由、权利、道德、公正等他最认可的价值理念通过行动加以彰显。在教学中,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身上,和他们围绕学问展开探讨,光是给学生改论文、回应他们的疑问,每年加起来就要花去两个月的时间。他所讲授的人生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与社会合为一体。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度讲究效率、评价教师同样注重专著论文的地方,把大量学生花在学生身上无疑很“傻”,而周保松就是这么坚持的。 有人说,参加集会游行不会带来社会的直接改变,僵化的体制并不会因简单的呼吁就打破;周保松则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制度的公正、权利的保障是逐步完善的过程,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喜欢用一个词“张力”,常人理解的成功与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之间存在张力,个人权利和集体主义之间有张力,道德与幸福之间有张力,等等。张力意味着选择的可能和改进的空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选项,而是在两者中间取得平衡,乃至两者共同促进。肯定张力显示出周保松的学问取向和人生态度,积极向上而非消极遁世,相信人们可以主动选择,有所作为。读周保松的文章可以感觉到,他在文字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部分原因或许正在于,他相信这些是可以给别人带去改变的,就算成效微小,也值得认真去做。 在公共生活中,周保松主张平等对待每一位学者、知识分子,特别是不要为精英人物赋予太多的属性,把他们捧得很高,导致歧见纷出,阻碍了平等的交流。周保松同样主张知识分子要摆正身位,不要把自己当作救世主,接受众人的朝拜,那样会背离学问的本意。不论为文、著书还是发微博、作讲座,周保松都像一位可亲可近的朋友,心气平和却妙论迭出,带给人丰富的启发。 季风书园的演讲会热气腾腾,不少观众站着参加了两个小时的活动,周保松先讲四十分钟,接着回答十几位观众的提问。他认为这种讨论的情景非常美妙,大家聚集在一起,超脱日常谋生的环境,交流学问,探究生命的意义。从微博和书中可以知道,周保松对此有着浓厚情结,他经常和学生走出教室,围坐在草坪上讨论。这种做法上承孔子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下接新亚书院的教学传统,在融洽的相处中打开心灵,启迪智慧。 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我曾认为是创造的生活,给世界带来一些新东西。或许这是不全面的。读过周保松的书,听过他的演讲,我看到了一种理想生活的新维度,这便是生命学问两相融,在相互支撑下,做人立得住,学问钻得深。走进他浸润着生命底色的学问,可以学习到他作为师长的新鲜的道理;走近他包含着学问内蕴的生命,可以感受到他作为朋辈的守望与追求。结识他非常偶然,却是莫大的福分,看到了一个理想生活的样本。走进生命的学问,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2-4-23~4-24
2012年4月21日,周保松在上海季风书园。(董少校摄影)
周保松次日凌晨的微博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