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弄堂里的时代风云

——读叶辛《孽债》

( 返回

 

三年前去西双版纳,导游意味深长地介绍:“这里是许多知青奋斗过的地方,电视剧《孽债》红极一时,说的就是落在这里的知青回上海引发的感情故事。”竹楼茅屋间,一句“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背后该包含多少恩爱和辛酸?近来买了一册《孽债》,读罢仿佛置身于知青下乡与返城的岁月里,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换。

小说的结构是松散的,以上海弄堂为着眼点,平行叙述五组家庭的故事,纽带在于西双版纳的五个孩子到上海寻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历史开的玩笑吗?他们以为会在南国边陲呆一辈子,或者两两结合,或者当地青年联姻,成家落户;返城政策出台后,他们想尽办法离婚,抛下孩子,回到发达、便利而且熟悉的大上海。先是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然后是个人意志的主动表达,吊诡的人生经历中浮现出一种叫作命运的东西。

几代人挤在局促的老房子里,生存空间的逼仄带来了性情习惯的黯淡。一家里有点声响,很快就会被邻居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传遍整个弄堂。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活得小心翼翼,向周围呈现出光鲜亮丽的那一面,遇着不顺,就打碎牙齿往肚里咽。事关好处的时候,那一定是全力争取的,不容外人占去丝毫的便宜。西双版纳的孩子寻来上海时,始终被蒙在鼓里的一方不得不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并保住面子,同时想办法解决挤不下、住不开的现实难题。

镜头闪到西双版纳去,那是怎样的让人着迷的爱情故事!傣族的女子善良美丽,对男知青来说,回上海却是更难抵御的诱惑。离婚了,在不明不白中辞别了,到上海重新开始。竹楼的家庭四分五裂,弄堂里新组建的家庭或者日渐和美,或者屡屡变动,生活的路曲折跌宕。正在长大的孩子是当年的孽债,打破了看似平静的日子,也考验着返城知青及周围亲朋的良知。

生活本是一曲错综复杂的交响,远非你对我错的道德评判。作家将纷繁的人际关系抽离出来,编成一条滇沪寻亲的主线,脉络分明。亭子间里的人情冷暖,加上西双版纳的壮阔图景,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对知青群体的关注、对残破婚姻的洞察体现出作家的悲悯情怀,艰难与阴暗之外又有懊悔与慈爱,在煎熬中弥补过往的亏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小说对男男女女的追逐情爱、逢场作戏尤其进行了精妙的刻画,一种宽容的襟怀端然呈现。读者喜欢这样的故事,尊崇这样的作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2011-5-22

 

 

《孽债》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