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立新之光
——高密市立新中学校歌
( 返回
)
作词:董少校、仪名强
作曲:毛懋 编曲:王龙
高粱穗红,凤城花香,
三贤故事伴我成长。
草木菁菁,书声琅琅,
智慧花朵蓬勃绽放。
正身笃行,勤学敢闯,
拼搏激荡青春力量。
修德明志,丹心向党,
立人创新坚定信仰。
求真路上,我们是立新之光,
脚踏实地追逐梦想。
复兴路上,我们是立新之光,
强国建设奋力担当!






《立新之光》系为高密市立新中学建校40周年创作的歌曲。董少校、仪名强作词,毛懋作曲,王龙编曲。2023年10月3日,立新中学40周年庆典活动在该校体育馆举行,《立新之光》首次公开演出,
校友逄荣领唱,立新中学合唱团50名学生合唱,孙郁、尹淑惠、董欧阳、顾雪、夏梦等10人表演舞蹈,师生校友嘉宾约4000人在现场观看。
主持人宣布《立新之光》为立新中学新校歌。
链接:校庆活动预告,校庆活动报道
唱出师生们的归属感和进取心
——歌曲《立新之歌》作词札记
原创 西槐 沧海艺声 2023-10-03 12:53 发表于上海
金秋时节,高密市立新中学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10月3日,立新中学四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学校体育场举行,师生校友和领导嘉宾约四千人共同欢庆节日。原创歌曲《立新之光》首次演出,不仅有领唱,而且有规模庞大的合唱团参加合唱,配以歌舞表演,成为庆典活动的一个闪光点。主持人宣布,《立新之光》为新校歌。我有幸参与这首歌曲的作词。创作的过程是提炼四十年办学特色的过程,也是吹响奋进号角的过程。歌曲为学校大庆献礼,同时留下一份展现师生昂扬风貌的精神文化成果。
当初看到2022年11月18日立新中学征集校歌公告时,我想,这个事情很值得做,但专业性太强,跟自己应该没什么关系。时光转到2023年8月20日上午,我收到仪名强校长信息,他发来《立新中学校歌》,并说,学校找人写了个校歌,作曲者说感觉别扭些,看看能否给改一改。这个暑假我刚接触歌词创作,写了两首词参加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之歌”征集活动,曲子尚在调整,正待投出。出于补课打基础的考虑,8月中旬我读完《歌词写作十八讲》,也算有点粗浅体会。我并未跟仪校长说起过此事,他找我给歌词提意见,真是巧了。
我看了歌词,心头有些沉重。一般而言学校邀请的人该是有些文字功底的,但眼前的作品实在不经看,伤脑筋。“琅琅已闻书声齐”语序怪异,“琅琅”如同人名,“已”无法讲通,以“齐”形容初中生读书状态不够典型。后面说:“用美德智慧点亮手中的笔,用生命的扉页写下不倦的努力。”出于常情,笔不能“点亮”,以“生命的扉页”比喻青春年代有些牵强,不易理解,“不倦的努力”也带有生造意味。更大的问题是,作曲者初步判断这首歌词有些别扭,无法激起作曲的冲动,可能不是细枝末节的字词调整能解决的。要改相当于重新创作,所以我改不了。我把这些感受如实告诉仪校长,并建议他,可以针对问题请原作者去大改,也可以抛开此作,另起炉灶。
仪校长请我重写一首,并提供校训校风、历史发展沿革、近期校情汇报等资料。我接下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回想起初中母校的校歌“青龙山下,五龙河旁,有我们可爱的学校柴沟镇一中”,哼唱姐姐教我的柴沟三中校歌“我们的名字平常朴素,三万人民为我们高高欢呼”,参照大学母校上海交大的校歌“相聚在东海之滨”,复旦大学的校歌“复旦复旦旦复旦”,我心里慢慢有了理想校歌的模样。它应该体现出学校的地域特色、办学传统,学生歌唱时感受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它既是对历史与现状的概括描述,也启发未来,对演唱者形成自我激励;它主体面向学生,但老师演唱时也可以受到感染;副歌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象,能够唱得响,可以反复渲染,成为歌眼。
我快速浏览材料,躺在床上构思,在草稿纸写下可能的句子。基本成型后,输入电脑,再修改几番。歌曲名字取为《立新之光》,不管是否作为校歌,都是一首独立作品,跟《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国歌一样。立新中学的校训是“立德、立志、立身、立行”,直接用上去显得生硬,我用“正身笃行”和“修德明志”把四个关键字嵌进去,相对柔和一些。副歌部分唱“复兴路上,我们是立新之光”,表达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豪情,带有新时代的特点。下午四点钟,我完成第一稿,发给仪校长。这个时候稍松了一口气,但心里还是有几分忐忑。
仪校长把歌词发给学校班子成员群和外部专家征求意见,他也提出想法,在整体肯定歌词的同时,把意见反馈给我,修改完善。张秀霞副校长提出,“立人创新,我们是立新之光”与后一句“复兴路上,我们是立新之光”不搭配,于是我从陶行知的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得到启发,前句改为“求真路上,我们是立新之光”。她说“智慧火花绽放”不太通顺,那改为“智慧花朵绽放”。有意见认为出于容易识别考虑“菁菁”宜改为“青青”,我再三思量,觉得“菁菁”不算生僻,以保留为好,但是把“校园菁菁”改为“草木菁菁”,不仅说色彩,而且隐喻学生如草木一样蓬勃生长。这里我有一点私心,交大闵行校区的大礼堂名叫菁菁堂,我对这个表述很喜欢,就借用了。张春晓老师提出,“赤心向党”改为“丹心向党”,这个意见好,直接采纳。初稿里我用过“忠心向党”,觉得过于直白,已经否定。还是“丹心”有味,与《红梅赞》里的“一片丹心向阳开”遥相承接。至于用什么词跟“梦想”搭配,胸怀、追寻、追逐、拥抱,再三权衡还是选择了“追逐梦想”,动作形象更鲜明。歌词的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尽量避免一些实词重复使用,也要尽量避免一句话中出现同音字,有些关键信息如“立人创新”却不能一删了之,需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办法总比困难多,到8月21日上午,歌词修改到第七稿,基本定稿了。
我是歌词执笔者,仪校长是主持策划者、材料提供者和修改定稿者,理当二人联合署名词作者。仪校长起初觉得这属于职务行为,不参与署名为好,后来听了我的分析和劝说,同意署为第二作者。不管歌词艺术成色如何,可以明显感受到,里面包含着立新中学的办学传统与理念,凝聚着众人的智慧,大致是立得住的。仪校长把歌词交给校友毛懋去作曲,得到评价“这个词漂亮”,我终于放下心来。
9月底,我听到录制好的《立新之歌》,节奏明快,气势宏壮,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觉得美妙耐听,大为欢喜。立新中学四十周年庆典如期到来,我通过视频直播感受到活动的精彩,场面盛大,立意高远,充满温情。我尤其为自己的作品向四千人展示而激动振奋,心潮澎湃。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创作并发布校歌,有利于提炼办学特色、团结师生感情、唤起进取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作为立新中学校外思政辅导员参与歌词创作,也算为学校发展出了小小一份力,感到非常光荣。
《立新之光》是我第一次创作校歌,由此加深了对这个题材写作规律的认识。一句句表述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来,从学校领导与专业人士的讨论中来,大家的心力汇聚成一件短小而完整的作品。立新中学音乐老师告诉我,已开始大面积教唱,这首歌正在成为同学们共同的心声。音乐带来愉悦体验,催人奋发前行,增进群体感情。在《立新之光》的创作中,我再次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撰文:董少校)
(登载于2023年10月3日“沧海艺声”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