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以篆刻致敬传统启迪未来
——记徐庆华刻制“交通大学印”
( 微信版,返回
)

文/董少校
走过三个世纪的上海交通大学4月8日迎来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五所交大的校领导共同在隶书长卷上钤盖"交通大学印",隆重发布《交通大学赋》。活动形式新颖别致,用古雅的篆刻与书法向百廿岁学府传统致敬,堪为庆典的压轴大戏和点睛之笔。上海交大副教授徐庆华受命完成了印章和长卷两件富有纪念意义的作品。
与其说在长卷上钤印是上海交大交给徐庆华的一项任务,不如说这是校方根据他的创作实力和特点而量身打造的活动。徐庆华在交大从事艺术教育25年,让万名学子受到书法篆刻的熏陶,他的作品被刻在校园景观石上,被印在校徽里,被当作珍贵礼品赠送给海内外友人。作为当今上海中青年书法篆刻家领军人物,徐庆华自可胜任为校庆刻制印章、书写长卷的工作,他作为交大的一员也乐于为校庆贡献自身专业的力量。
几经比较研究,校方将所刻印章的内容定为"交通大学印",依原样放大。这是学校在1949年至1957年使用的印鉴,边沿厚重,印文为老宋体,五字呈二三布局,其中“交通”较另三字略大。时隔半个多世纪,原印已无可寻觅,只有印花可供参考。徐庆华需要把印文内容刻到一方18厘米见方的巨型青田石上。
传留下来的印花斑驳模糊,这份“第二手资料”却是刻制印章的唯一依凭。徐庆华将印花打印在纸上,大小与石面相当,用毛笔把整方印重新描绘一遍。从一方不太大的印章到巨印,放大后那些不起眼的设计缺陷也会暴露出来,描字不是机械的复制,也是再创作的过程。
徐庆华基于对楷书印的理解,不仅把残损的笔画补全,还对文字布局加以调整,“大”字缩小,“学”字上移,所有横画加粗,使结构更加丰满稳妥,符合老宋体的审美要求。同时在印章细节上加以变通。如“学”底部的弯钩原本是平的,他重新设计后成为突变的转折。又如“交”、“通”、“大”右下角捺画的收尾处,一改混沌势态,折角分明。如此一来,既保留了原先印章的框架布局,又在文字细部融入新的创变,为刻制打下严谨而美观的底稿。
适逢清明三天假期,徐庆华没有休息,在松江天工园全情投入到创作之中。这里是一片古典园林,工作台设在水榭间,光线通透,景色怡人。他以娴熟的技巧、强健的体力和对艺术的虔敬完成“交通大学印”,突破个人创作的极限,郑重为交大校庆献礼。
徐庆华把一张透明的蜡纸坯蒙在底稿上,用双勾填墨法重新描绘一遍。复写纸干透后,有墨迹的一面覆在青田石上,毛笔蘸清水涂匀,盖上宣纸轻压吸水,更换宣纸,用指甲刮压一次。接下来分别揭去宣纸和蜡纸坯,反相的印稿便呈现在石面上。徐庆华又拿起毛笔,描画边框和个别笔画,对长短走势进行微调。待石面干透,就拿起钨钢刀开始刻制了。
徐庆华长于雄放一路印风,平时直接在印面写稿,大刀阔斧,干净利落,不喜复刀修琢。但这次他根据长久积累的经验,使用了二次成型法,力求万无一失。第一遍刻下去时,刀痕不是紧贴线条,而是保持约摸一毫米距离,刻出文字的大致轮廓。这一毫米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在突然滑刀、石质有裂、爆起石屑等特殊情况下不至于伤害线条。铲完印底之后,开始刻剩余的一毫米,露出线条的最后边界。刻制预留的一毫米比直接贴线刻来得更加劲爽顺畅,充分体现线条的力度和质感。
青田巨石有30多斤重,顶上为狮钮,普通印床无法夹持,只好倒放在垫有泡沫和围巾的花盆里。徐庆华全程站立刻印,而且两个手都用上,防止刀口偏离方向。这是体力活,徐庆华右手虎口被磨得通红,起了血泡。以往他曾多次刻过10厘米见方的印章,如此大到18厘米则是全新的尝试。正是因为第一次刻制,他对每个细节都不苟且,精心筹划,全力以赴。在线条的交叉处,他完全不用焊接点,宁肯刻得过一些,使文字更显力道和金石韵味。
“交通大学印”历时三天完成,徐庆华凌晨时分还在盖印调整效果,精益求精。最后钤盖出来,大气庄重,炯炯有神,古意和新韵并存。细部处理匠心独运,用刀果敢大胆,让公章具备了艺术的表现力,更加富于纪念意义。这方印章与《交通大学赋》120平方米狂草、8米隶书长卷将在校史博物馆收藏展示,成为交大历史发展的见证。
印章历来有凭信功能,官印更是权力的象征。上海交大以重刻官印并钤盖于书法长卷的形式庆祝百廿华诞,追忆既往办学历程,期许未来美好前景,彰显了煌煌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钤印仪式在120周年校庆活动中别出新意,留在师生和嘉宾的记忆中,徐庆华也以出色的艺术创造融入这堪载史册的盛典。

(发表于2016年4月9日篆刻观察微信公众号,题为《18厘米“交通大学印”是怎样刻成的?徐庆华告诉你》。又发表于4月16日
《美术报》第18版,网络版。又发表于4月27日《中国书画报》第6版
、5月4日《书法报》第38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