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当康德遇到雷锋


返回

 

康德和雷锋去世后,都升到了天堂。他们与时俱进,对人世间的一切了然于心。一天傍晚,两个人在街心花园里相遇了。

“你好啊雷锋,毛泽东号召了全中国人民向你学习呢,你可真了不起。”康德捋了捋洁白整齐的胡子说。

雷锋满脸的憨厚纯朴,“呵呵”笑了一笑,没说什么。

“这里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康德忽然变得严肃了,“整个世界的人都知道你乐于助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个……我没有什么和常人不一样的呀,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雷锋抓了抓脑袋说。他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深奥。

“你没觉得你是在做好事吗?”

“没有。”

“你没觉得你花了很多时间帮助别人却委屈了自己吗?”

“没有。能帮到别人我就很高兴了。”

康德很有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望着雷锋继续问道:“你有没有想过,假如别人都像你那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自己的快乐当成别人的快乐,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不知道。”雷锋困惑地摇了摇头说:“会是什么样子呢?”

“还是听我慢慢说来吧。”康德和雷锋面对面坐在两个石凳上,映着夕阳聊了下去。

“你说你为别人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我觉得你是个诚实的同志。有些做好事的人会说:‘因为我喜欢。’那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了。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只能处于责任。(P14)有些商人做买卖的时候童叟无欺,那却不是出于责任和诚实原则,也算不上爱好,而单纯是自利的意图。道理很简单:要是他欺骗了别人,那就会失去信誉,进而不利于他。(P13)《圣经》里说的不仅要爱邻人,甚至要爱敌人的诫条,也是一样的道理。(P15)”

雷锋陷入了沉思。他能大致领会康德的意思,却又不完全明白。“那,是这样又怎么着?不是这样又怎么着?”

“呵呵。”康德点点头笑着说:“这里我要给你介绍一个概念,可能是你以前经常接触的:规律。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算做实践规律,其余的,认真地说,只能称为意志原则,而不能叫做规律。定言命令又是什么东西呢?只有一条,那就是:要只按照他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么说可能有点拗口,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责任的普遍命令: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P37-39)”

雷锋若有所悟,说:“是不是跟中国古书里说的那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差不多包含这样的意思,不过词句的表达上有些出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也还是不能完全包含我的意思。如果你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那么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都会想:如果别的所有人都像我这样做,这个世界会不会好起来?或者,会不会有什么后果?我举个例子吧。如果一个人经历了一些挫折或者邪恶事件,心灰意冷,想要自杀,他的行为准则便是:在生命期限的延长只会带来更多痛苦而不是更多满足的时候,我就把缩短生命当作对我最有力的原则。这条自立原则可以成为普遍的自然规律吗?人们立刻就可以看到,已通过情感促使生命提高为职责的自然竟然把毁灭生命作为自己的规律,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不能作为自然而存在。就是说,如果要负责任,他便不能自杀。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分析,轻诺寡信、无所事事、见死不救等等都不能成为自然的规律,因而也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P39-41)”康德激情昂扬,侃侃而谈,好像面对着上百听众。他呷了一口茶,接着说:“这可能与我的关于人性的根本看法有关:人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己就是目的。(P52)这是很重要的。不要把自己当成别人的工具,当然也不要把别人当成你的工具。我们本身就是目的。你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不觉得委屈而从心底里面很踏实,这一点很难得。”

“说了这么多,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会是什么样子呢?”

康德轻轻晃动着脑袋说:“每个人都有责任心了,人们不仅把人当作手段而且把人当作目的了,那道德也就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了。今天我遇到了来自中国的楷模,可真高兴呀。确实,你是一个好同志。”

“过奖了。”雷锋很不好意思地说。“你的话奇妙又精辟,我觉得可以写成一本书。”

康德捋捋胡子笑着说:“你说对了。这些道理确实来自我活着的时候写的一本书:《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太阳落到山下去了。两个人又寒暄了几句,便各自回家去。

 

                           2005.9.26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德]康德 著,苗力田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