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三篇头条报道见证上海高考改革

( 返回

 

董少校

 

高考牵动着万千学子的心,细微的政策变化都受到社会的瞩目。自2010年进入《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以来,我亲历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教育事件,采写过一千多篇新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上海高考改革的报道,采访过程曲折,投入精力多,发稿条位也特别显要。我连续三年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过三篇同题材头版头条,可为上海高考改革这一教育大事的见证与记录。

对每名跑教育条线的记者来说,高考改革都称得上是爆炸性新闻,如何在抓住改革要点的同时做到讲述活泼生动,是对记者的严峻挑战。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不仅对高考改革本身精心筹划,对此中宣传工作也周密安排,破天荒在政策正式发布前安排了多场媒体内部培训会。记者去参加培训会时,首先签署保密协议,不在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种媒体透露改革信息。尽管拿不到书面材料,却可以做到对改革内容大致心中有数。

在参加培训会的过程中,我力图去弄明白这样的核心问题:高考新方案到底"新"在哪里?如何用大白话去解释改革亮点?在政策正式发布前,我完成了一个草稿,从考试科目、时间安排、学业水平考试作用、录取方式四方面对新旧方案展开对比与解读。尽管文字表述不尽确切,这样的备稿却让我做到心中基本有底,为报道赢得时间。"消息+深度解读"的写稿方案,也在头脑中形成了。

2014年9月19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上午,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新闻发布会在大沽路100号32楼大会议室举行。我一面听领导和专家们讲解高考新政,并在电脑上快速记录,一面却紧盯着手机上的信息。爱人在老家潍坊的医院待产,反应越来越厉害,快生了。我的心揪得紧,却不敢跑出去打哪怕一分钟的电话,生怕错过了正在发布的高考信息。关键时候容不得闪失,我只能简单地发文字安慰她几句,继续听讲,并快速酝酿稿件究竟怎么呈现。

中午回到单位,草草吃几口饭,马上投入写作。先写一则长消息,把高考改革的"干货"拎出来。然后是深度解读稿,因为事先已有思路,操作起来也不算困难。对于四个改革亮点,我分别从原方案、新方案、教委领导解读三个点去写,在对比和释读中让读者一目了然。爱人进入产房了,我快速敲击键盘,与时间赛跑。下午三点多,两篇稿件全部完成,我发到编辑部去,长舒了一口气。我回家收拾简单的行李,奔向虹桥火车站,追赶四点半开往潍坊的最后一班高铁。

所幸,高铁赶上了。傍晚时分,车到南京,儿子呱呱坠地。那个时刻我没有等在医院,算是小小遗憾;不过是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因工作而耽搁几小时,也是情有可原的吧。宝宝成了上海新高考的"同龄人",这何尝不是一桩奇特的缘分?第二天,《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的组合报道,二版头条刊登高考新政深度解读,我预想的报道方案得到了百分之百的实现。

根据"三年早知道"原则,上海新高考方案到2017年正式实施,而它在大学和高中的教育实践中激起变化,则是持续发生的,首先发生的一件事就是,2015年春季高考的报名人数比上年激增20多倍。怎样解读这个现象,与高考新方案有什么关系?我采访了高中校长和基础教育专家,捕捉到"春考为高考改革破题"的意义。其实我事先咨询过市教委新闻中心的意见,那里生怕报道"走偏",给整个的高考改革带来压力,所以不太鼓励去报道,但也没有明确反对。我梳理春考历年数据,结合采访资料,完成了报道,并给新闻中心把关。

略作修改的稿件投出后,得到编辑部高度认可。2015年1月23日,《上海春季高考今年为啥"火"了》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而且是当日讯,上海高考改革再次受到权威教育媒体关注。一个看起来比较偏门的题目,居然也蕴藏着这么大的新闻价值。新闻中心负责老师转告我,翁铁慧副市长对报道很满意,委托秘书打电话给教委,提出表扬。人们常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新闻报道也是这样,只要用心去写稿子,就可能得到编辑、读者、政府职能部门的认可。这篇报道获得2015年度"上海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上海高考改革不是对原有方案的小修补,而是一次系统的革新,许多举措都有着为兄弟省份乃至全国高考改革探路的意义。有一条措施在方案发布之初即已明确:"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大新闻往往是很短的,我感觉到,这短短的几个字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上海将是全国第一个合并一本二本的省份,而此前这项政策已经延续了大约三十年!我又一次采访中学校长、大学招生负责人、教委领导等,力图弄清楚这项政策变动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它对于大学招生、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引导意义。

又是一次漂亮的策划。2016年2月23日,《上海:率先合并本科高校招生批次》刊登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展现了上海高考改革的丰富细节和独特魅力。因为合并一本二本并未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很多记者没有意识到这是新闻,所以我的报道激活了一个看似冷门的话题,或者说成了教育热点的领跑者。报道产生持续社会反响,不仅教育部网站在显要位置刊登,民间的"指尖大学诚"微信号也对此予以转载。这篇报道获得2016年度"上海教育新闻奖"二等奖。

转眼已是2017年,上海高考改革迎来正式实施的第一批高三学生,我家宝宝也三岁了。在教育历史的长河中,三篇头条报道只是三个小小的水花,可能稍纵即逝;身在其中的人也会知道,这朵水花曾经激荡跳跃过。上海高考改革像一个初生的孩子,不断成长壮大,带给人们惊喜和快乐。我亲历了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还做出过一点微薄的努力,这怎么不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呢?
 

(2017年4月,上海市教卫直属机关党委开展了“我与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共奋进”主题征文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征文81篇。经组织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鼓励奖20篇。本文获一等奖。获奖结果通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