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身教的力量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

   到镇上读初一那年,我刚满12岁。组班后的第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张老师说:“各位今天读初中了,就是大人了,以后要把小孩的毛病改掉,用大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尽管个头矮小,我已然在心态上认为自己成了大人,那意味着做事要更加稳重成熟,担当更多的责任。我和张老师的缘分也由此开启。

   张老师确实把我们当大人看待。期末考试结束后评选三好学生,他让我们投票选举,每人填写选票,收拢上去,一人在讲台上念,一人在黑板上画“正”字,另有一人监票,最后根据得票多少判定谁是三好学生。以前我在村里见过这样的选举,从没想到也可以用在学生身上。班主任并没有把个人的好恶作用于评选结果,而是完全交由学生做主,这实实在在给我们上了民主的一课。后来经历了许多“内定”式的评优,我尤其感到张老师的这份开明来得弥足珍贵。

   当然,张老师发起火来也是很凶的。在他教的地理课上,谁测验做得不好,或者回答不出问题,他就会把学生揪到讲台上。所以大家都很怕他。

   有一次,我和班上李杰同学起了点小纠纷,我在他脸上打了一巴掌。他生气说:“我去告诉班主任!”看着他去办公室的背影,我身体直打哆嗦,心想这次免不了挨张老师一顿克。过了一会儿,李杰得意洋洋地回来了,把一张纸条交给我说:“班主任给你的!”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7个字:“董少校,你老实点!”谢天谢地,一场当面的教训终于可以避免。张老师用这种方式照顾了李杰的感受,也保住了我那小小的自尊心。令人惋惜的是,3年前李杰因车祸去世了,想到当初的那一巴掌,我很歉疚。在我们懵懂的年龄,张老师用他那宽厚的心带来庇佑。

   我读初四时,张老师还是班主任,教我们语文。他不是撒胡椒面式地每篇课文都教,而是精选一部分重点讲解。对于《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于《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活该”,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护官符》民谣,他分析得透透彻彻,带领我们探究文学的殿堂。时隔若干年,这些都成为我触摸感知文学的范本和养料。

   考上大学后,我和同学去看望张老师。他语重心长地说:“咱们都是农村孩子,父母在地里刨分钱不容易。到了城市去上大学,不能和身边同学比吃穿、比享受,而应该比成绩、比产出,咱虽然是经济上的贫穷者,但要努力做精神上的富翁。”张老师老家在邻村,父母也是庄稼人,这是他的切身感受。听了他的话,我觉得特别熨帖,在后来的读书、工作中深受影响。

   张老师名叫张振志,1987年毕业于昌潍师专,那时候大专生是高学历,教高中绰绰有余,但他性情耿直,在人际关系上不善变通,就到了初中。后来又去土庄小学当校长,至今已12年。他的大学同学如今已在潍坊或高密当局长、校长,但他不为所动,有过几次调进城里的机会,都放弃了。

   “人往高处走”是常态,张老师却从初中到小学、从镇上到乡村,这份淡定从容正源于他内心的强大。我想,张老师虽然没有在城里当局长、当校长,却一样是成功者,他的坚守是乡村孩子之福,用人格魅力带给他们身教的力量。

     (发表于2015年9月10日《中国教育报》第5版 ,总题《感恩您,人生路上的筑梦者》。此文获中国教育报刊社2015年度记者站好稿二等奖。转载: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