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工程师“卓越”改革撬点在哪里
( 网络版,返回
)
编者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首批61所高校入选。按照这一计划,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并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前不久,教育部按照“985工程”高校、部属行业高校、省属高校3组召开“卓越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试点高校大胆探索,摸索出一些特色做法和经验。今天特地推出“教务处长沙龙”,请3所高校的教务处长结合各校实际谈谈“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希望给其他大学的工程人才培养带来有益启迪。
企业课题决定学生论文和研究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郑益慧
上海交通大学经过多次论证实施方案,决定在6个优势工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从在校大二学生中选择首批共计200名本科生参与,从在校大四学生中选拔170名直升专业硕士。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企业共同完成,在解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覆盖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建立面向“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学校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开设反映科技发展最新应用成果、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应用型和实践类课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导师”为学生主讲相关课程或作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明确了“卓越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实践的时间。本科生有半年以上企业学习培养时间,研究生有一年以上企业学习培养时间。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应与该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内容相关,由企业设立研究(工程设计)课题,企业导师或与学校导师共同对学位论文进行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采取由企业设立课题招收研究生的方式确定,企业提供相应课题资助,同时配备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学校配备相应学科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授担任校内导师,将企业的科研需求与学校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学校导师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组织实施学位论文答辩,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培养质量,并符合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
近日,学校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卓越计划”实施和推进的一些创新举措可以通过该项目在全国高校中先试先行。为保障项目实施,学校已着手研究起草“卓越计划”教师相关政策,将于2011年相继出台。在教师考核方面,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工科类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建设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在教师聘任方面,结合薪酬体系改革,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或进修,了解企业需求,参与课程改革和工程项目研发。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务求灵活高效,避免套用全职教师的苛刻要求,同时完善聘任流程,保证企业师资达到教学所需的目标。学校通过成文的制度,规范兼职教师职责、聘任原则、聘任流程,从而聘请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在工业界实战能力的培养。
对于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启动时投入生均一万元的经费给相关专业,用于师资聘请、学生实习等工作。此外,学校还加大实践条件建设力度,在“985”三期中将投入近亿资金,将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基地,进一步完善基础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加强大类学科实验中心建设,搭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国际工程教育交流利于推进“卓越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齐晶瑶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优势工科专业中选择22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包括航空航天类、机械类、材料类、电气信息类、能源与动力类、土建类、化学工程类等。拟结合学校先期已实施的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和应用研究型)改革的经验,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学校将实施“卓越计划”定位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完善体现“卓越计划”特色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加大力度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发挥哈工大毕业生基础扎实、功底雄厚、在各行业用人单位声望高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工程教育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联合培训师资。
在推进“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各试点专业积极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交流与合作。结合学校创建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和现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的思路,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担任学科专业的首席学术顾问,并将逐步与首席学术顾问所在的机构建立国际学术联盟。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也将跨越互换学生、师资交流、合作指导研究生的层面,深入发展到设立学分互认、同授学位等项目。学校将设专款从国际知名大学聘请著名学者来校为学生授课,共建专业主干课程。此外,为满足哈工大培养面向世界、面向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各专业同时也将在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的基础上打通学生实习及参与研发和设计的渠道。
学校借助“985工程”三期建设的契机,投入近2000万元进行“卓越计划”的相关建设,其中对每个试点专业指定投入75万元启动费,主要用于补充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卓越计划”的推进,学校还在组织管理、学籍管理、质量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了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与企业和设计院所联合制定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方案,学生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主,分阶段参加实训,也可以在不同环节到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学习内容包括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累计时间一年。对实施该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也已设计了完备的培养体系和实施方案。
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师资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掣肘,哈工大同样受此困扰,随着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加大,这个问题将更加严重。各试点专业相继采取了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任教、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等措施,很多院系制定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多学科交叉让学生更会解决工程问题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红伟
四川大学在2009年年底制定了《四川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体方案》,随后进一步完善该方案,明确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在国家急需且本校学科优势显著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轻化工程3个专业本科层次,试点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
学校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确保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安排专人负责企业联络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兰州石化分公司等50余个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师基地的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及机制,并就各种细节问题与企业进行磋商,以便充分发挥企业及其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参与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达到一年以上。通过“企业走进课堂,学生走进企业”,实现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强,能满足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未来工程师知识面、创造能力和综合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发挥百年川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丰富和完善了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中华文化”、“四川大学校史文化”、“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等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对入选“卓越计划”的学生开展通识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气质,传承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
四川大学还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通过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群、组建跨学科的交叉团队等方式,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与加强学生能应用相关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专业素养和工程意识。
学校制定“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了培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的长效机制,其重点在于提高专业课师资队伍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2010年,学校在试点专业遴选了5名新进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带薪赴企业工作一年。学校将力争在4年内,使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0%,且每一届学生至少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学校正在为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遴选“双导师”,即为每个学生配备两名指导教师,一位由工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一位由企业界专家担任,确保学生能接受到高水平学科专业指导和工程实践指导。
此外,四川大学还设立了“卓越计划”专项奖学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并在推免研究生政策上给予支持。
(本报记者 董少校
采访整理)
(发表于2011年2月21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