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在教育界摸爬滚打30年的“老”校长开始新征程:办首所中美合作的大学
“新”校长俞立中
( 网络版,返回
)
■本报记者 董少校 沈祖芸
“领导一所全新模式的大学,并且要建设成为一流的大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项职业性的工作,而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全新的挑战。”
国内第一所获得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举办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已于2011年3月28日奠基,一直处于紧张的筹备之中。今年4月5日筹建方宣布,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俞立中担任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这位在教育界摸爬滚打30年的“老”校长再一次开始一段新的征程——重新学习做一名“新”校长。
俞立中说,“不同而和”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愿望。上海纽约大学将是多语言、多种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化大学,需要我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他将致力于把上海纽约大学建设成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示范改革的试验田。
上“人人”、发微博,校长很亲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华东师大的学生们都知道这样一回事:“想与校长对话?那就上人人网吧。”最近他们发现俞校长又有了新“动向”,在微博上活跃起来,于是在网上“奔走”相告——想与校长亲密接触?上微博吧。
为更好地与“80后”、“90后”学生交流,俞立中在人人网上开设实名制社交圈,虽然好友已经达到2000人的极限,但依然还有源源不断的学生想要加他为好友。开始,大家质疑这个说话很“潮”的人究竟是不是校长。俞立中特意在新生见面会上声明,人人网上有他的个人主页,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此方式进行交流,彻底打消了学生们的疑虑。
早在2010年5月,微博兴起不久,俞立中就开了微博,为世博会志愿者“小白菜”们加油助威。此后有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今年4月重新活跃起来,并通过了身份认证,“粉丝”猛增到4万多,与师生网友的互动也更加密切。
“有同学反映,中北后门至同普路宿舍途中发生跟踪骚扰的情况。学校已经和警方联系,会采取加强巡逻等措施。还请同学们提高警惕,尽可能结伴而行”,4月23日晚,俞立中发出这样一条微博。他的温馨提示很快就有上百条转发,大家纷纷赞赏校长的亲民举动。
和俞立中在一起,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有一种浓重的乡土情怀,说话、做事都非常淳朴,发乎本真。他早年的基层经历为他一生的学习工作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俞立中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69年7月,他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长水河农场,开始了“战天斗地”的生活。无论盛夏寒冬,天天下地干农活儿、上山伐木采石。知青们对未来一片茫然,但俞立中内心深处有个强烈的信念:要学习,争取去上大学。这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俞立中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自学了高二、高三的各门课程。夜深人静时,他就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翻看书本。经常是打着亮一会儿,赶紧把知识点和习题记在心上,然后关掉手电,躺在炕上反复琢磨、回忆,在心里默默解题。早晨出工前,把重要的数学、物理公式写在手上,歇息时打开掌心看看,加深记忆。1978年,俞立中以黑河地区初考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当年高考的资格,并在高考后如愿进入华东师范大学。
俞立中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环境过程、环境演变和可持续发展。他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环境磁学实验室,主持参加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的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等。
由于吃过苦,能吃苦,俞立中的为人处事带着一种扎根大地的品格。在那片黑土地上的经历成就了他冷静坚韧、乐观豁达与从容大度的性格,让他无惧挑战、勇于创新,甚至可以毫不气馁地说“吃苦也是一种本钱”。
前不久,俞立中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图片,是他身穿短裤、怀抱潮滩沉积物样品走在泥地上的情景,图片说明是:“科研工作,也会是苦力活”,表现出一种自嘲和乐观的情调,引起网友会心的微笑和共鸣。
国际化是反思自己的过程
自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俞立中留校任教多年,2003年至2006年出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此后一直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俞立中任校长期间,华东师大进入了“985工程”高校的行列。
“什么是好的大学?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在说到“国际视角”的时候,俞立中眼睛里满是坚定和欣慰。在他看来,“国际化”更多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把我们的眼界打开的过程,是反思自己的过程”。在办学中,他牢牢抓住国际化这个法宝,带领华东师范大学进入发展的新境地。
俞立中说:“把中国的大学教育坦然地放到国际高等教育平台上去考量和审视,不仅会更多地吸引国际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而且也有助于借鉴和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认真反思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办学实践。”
短短几年里,华东师大2000名专任教师中,已派出300多名青年教师去国外研修,从海外引进了200多位教授、副教授。
俞立中引以为傲的是,近5年来,全校上下在国际化这个理念上高度一致,没有任何其他一件事情像推进学校国际化一样达成如此共识。“眼界决定境界,没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就没有高水平之说。”俞立中坚定地说。学校近期的目标是,让1/4的本科生都有海外游学经历。
作为实施国际化办学的一个项目,华东师大早已与美国纽约大学展开合作,在华东师大校园里成立纽约大学上海中心,有了促进教师、学生和课程发展的教学点。协商筹建上海纽约大学,成了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新开端。即将担任上海纽大首任校长的俞立中,站到了全新的起点上。他的国际化学术背景和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经验,都成了他开始新岗位的基础和储备。
在新起点上开辟一条新路
“国家之所以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就是为了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经验,希望在师资队伍引进、学生培养和科研等方面,更充分发挥美方的优势和力量。”对于上海纽约大学的创新意义,俞立中这样说。
未来学生所要面临的更多是来自国际的竞争,特别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和人的相互沟通,共同发展。俞立中告诉记者,上海纽约大学将把国际化作为学科发展的基本战略,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模式、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比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纽约大学为主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板块将由语言、写作、社会与文化基础、数学和科学五个方面组成。上海纽约大学将实行全面的文理通识(博雅)教育,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就读期间,可以有1到3个学期的时间,到纽约大学全球系统中的其他门户校园和海外学习中心进行学习,如纽约、阿布扎比、伦敦、巴黎等十几个城市。
在招生方面,上海纽约大学在遵循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纽约大学的经验,拟订以综合考核学生能力为特点的招生方案,即结合学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选拔。上海纽约大学将于明年起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00人,其中在中国大陆招收51%,通过纽约大学招收49%的国际学生。
在师资方面,上海纽约大学着眼建设一流大学,确定以与纽约大学相同或更高的标准面向全球招聘教授。目前已有上百位教授表达了到上海纽约大学任教的意愿,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一流学者。目前,纽约大学和华东师大已确定在若干领域建立联合科研平台,以筑巢引凤,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加盟。
俞立中满怀热情地说:“我们都把建设上海纽约大学当作一项事业。为了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我们要一门心思想着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上海纽约大学来。这条路任重道远,我有信心好好走下去。”
(发表于2012年4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