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这个“家”没有外乡人

——上海有效破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命题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记者 沈祖芸 张玉文 董少校

  9月10日一大早,上海市闵行区华星学校的教师们刚走进教室,竟收到了学生送上的玫瑰花,这是他们来这所专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立的民办学校任教后第一次收到教师节礼物。高兴之余,教师们又揪起了心:孩子们家境都很贫寒,一枝玫瑰起码10元,礼物太“奢侈”了。孩子们说:“来上海那么多年了,爸爸妈妈说要像个上海小孩的样儿,送花有情调有意蕴,老师们一定会喜欢。”教师们被感动了,搂着这些可爱的孩子说:“以后不要再花这样的钱了,你们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学习和身体都棒棒的,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每每说起此事,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朱越就十分感慨:“这一幕让我们既读出了随迁子女对海派文化的融入,也读出了良好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悦纳是彼此平等的携手,这是‘融合教育’的核心要义。”

  尊重文化差异
  走向融合的黏着剂


  自2007年初上任分管基础教育以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始终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尽管当时这个矛盾并不显见,但顶层设计却早已开始了。

  近3年来,上海市教委一方面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整体规划并加大郊区农村学校建设力度,增加城郊接合部和郊区集镇公办学校资源,以满足随迁子女就读需求。与此同时,他们还鼓励社会力量按照基本办学条件,举办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通过政府购买“学位”的途径,委托其招收随迁子女,弥补了公办学校无法全部容纳的缺口。至此,上海42万非沪籍人口子女,100%实现了在公办学校和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然而,非沪籍人口的增长势头依然迅猛。尹后庆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小学非沪籍子女占比为48%,初中为38%。更不容忽视的是,其中小学一年级占比已达54%,超过半数。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更周全地加紧学校设点布局规划建设,更要刻不容缓地加快融合教育的步伐,这是一道更加迫切而重要的命题。”

  初到平南小学,张小娟一接手班主任就遇到了编班的难题。她回忆说:“当时来自浙江的家长希望浙江孩子编在一个班,福建家长说福建孩子一个班可以相互照应,而上海家长则要求与随迁子女分开编班,否则就转学。面对这种局面,我坚持尊重差异,混合编班,迈出了融合的第一步。”渐渐地,张小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融合不仅要在孩子之间,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融合。为此,学校以这个班级为试点,提出了树立“乐群、有恒、不怕困难”学风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小娟策划了一次“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当学生们合唱起《相亲相爱一家人》时,一半孩子哽咽了,“我喜欢这个共同的家”成了这个“混合班”的心声。

  和谐师生关系
  平等融合的润滑剂


  60多岁的老校长茹祖望哭了。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当他和学生陈佳音同台朗诵自编诗歌时,他为陈佳音声情并茂的表演而感动,为节目结束后学生们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回您的表现比排练时好多了”而动容。

  退休之后担任民办华星学校校长的茹祖望,被全校师生亲切地叫作“校长爷爷”。他和教师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金子,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此,茹祖望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练习时间,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他还充分挖掘区域资源和教师能量,开设了十多个兴趣小组供学生选择。学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莲湘队每年重阳节都为老人们送去精彩表演,船模队更是在全区比赛中力克所有公办名校获得冠军。


  真正的融合需要爱的浇灌,而它就渗透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习是校园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学习基础薄弱是随迁子女普遍面临的问题,教师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在数学教学上,随迁子女文字理解能力不强,对应用题的理解较弱,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对直观图形、与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很感兴趣。”上海市凉城四小教师于春霞告诉记者,为加强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他们将绘图与习题结合,让学生通过画图直观理解题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海市昆明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徐琳告诉记者,随迁子女大多不仅家境贫寒,还常常承受着生活重负。如果教师以看待城里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就会产生误解。教师换位思考,转变自身,摒弃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密切家校关系
  实现“神融”的助推剂


  怎样让随迁子女不仅能进入上海的学校,还能在心灵、精神上实现和上海、上海人的“神融”?接纳家长、密切家校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助推剂。

  不少进城务工人员的特长技能被开发成教育资源,大大增进了家校沟通与交流。上海市宝林三小教师张如玉告诉记者,学校每学期都会请一些随迁子女家长为学生上课。该校学生小朱的爸爸是个体户,在菜场边摆了个钟表摊。有一次家访,老师发现朱爸爸手很巧,就把他请到班级里,给同学们讲解小家电维护诀窍。2007年,朱爸爸和学校教师一起带领小发明组制作的“节点开关”还在市、区相关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这是摆在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校长面前的难题。闵行区汽轮小学在指导学生家庭创设“学习型”家庭过程中,设计了“红鹰奖章”活动,相继开展了“红红火火中国年”、“廉洁教育进我家”、“绿色出行无车日”、“亲子控烟公约”、“大小海宝在行动”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亲子争章活动,农民工家长和上海家长一样,都积极参与其中。

  嘉定区地处上海北郊,是进城务工人员密集区。有的家长觉得居住环境不好,所以不希望教师上门,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早出晚归,教师上门很难见到面。为此,嘉定真新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创了“到家长工作的市场中进行家访”这一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服务新思路。

  今年起,这一新型家访形式已在区域内推广。全区建立了“市场家委会”,由市场管理人员、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等组成,共商教育大计;制定了“市场”家访制度,以不影响家长经营、不给家长添负担为原则,实行“见缝插针、伺机而行”式动态家访制度;在市场大厅里开辟教育宣传栏,宣传家庭教育先进事例、张贴学生喜报;实行“市场”家访双向评价机制,颁发“学习型家长”、“风趣幽默型家长”、“最具亲和力家长”等“市场”家访家长章,同时设立“市场”家访教师金、银、铜章,作为学校评选“我心目中好老师”的考核标准之一;搜集整理家长的创业经历,汇编成德育校本教材,让学生懂得父母创业的艰难、工作的艰辛。

  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近了,和教师的关系亲了,和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正在融入上海这个大都市、大家庭。
 

  ■家访日志

  他们更需要理解


  “报告。”门外站着一个瘦小男生,耷拉着脑袋,头发蓬乱。这是开学的第一节课,他居然迟到。第二天,他又没交作业。几句话过后,我的声调提高了:“岁数比别人大,学习还这么不自觉,叫你家长来,听到了没有?”我得到的是无声的对抗。

  在他的测试成绩几次“亮红灯”之后,我决定去家访。映入我眼帘的是揪心的一幕:他正趴在家门口一个破旧方凳上写字,身边是两个塑料筐,里面放着青菜。这时,一个老太太经过,他忙招呼道:“阿婆,要买菜吗?”一个才10岁的小男孩,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却已担负起生活的重担。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自己当初的冲动言行而自责。自责之余,我更多地体会到的是一份责任。面对随迁子女,教师自身必须转变。他们需要我们的善解人意,需要我们的体谅、豁达、宽容、耐心与冷静……

  (上海市昆明学校教师徐琳)


  ■短评

  从“形融”到“神融”


  近年来,各地基本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上”。然而,如何使他们享有与城市孩子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前途,能够顺利融入所在城市,能够“上好学”,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也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可喜的是,上海等地的探索,提供了破解这一难题的好思路和好办法。在基本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有保障之后,这些地方采取多种途径、调动多种力量,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所在班级、融入所在学校、融入所在城市,消除隔膜,增强自信,获得更多成长和发展机会,进行了从“形融”到“神融”的宝贵探索。这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可喜进步,也是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当前,全国上下正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上海的做法,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发展目标落实在了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把育人为本落实到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

  从“形融”到“神融”,关注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精神等深层次的发展问题,关注到了他们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发展机会问题,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每个学生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同在蓝天下”,让每个孩子获得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机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发表于2010年10月11《中国教育报》头版第2版**星号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