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委托管理不是一场“秀”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

  笔者最近参加某座谈会,听说了这么一件事:一位中学校长颇为烦恼,因为本校老师背地里骂他“没骨气”。原来,该校和另一所优质学校结了对子,对方学校知名教师每月来听一次课,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点评。可没想到,本校老师听后并不认可,反而觉得很受打击,所以就骂校长出气。

 

  近年来,不少地方让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子”,以委托管理的方式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应当说,在“结对子”或委托管理中,相对薄弱的学校更便宜地得到了相对优质学校包括管理、教学以及师资在内的支持,这种做法已令不少学校受益。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操之过急,使得委托管理走了样、变了味。对城郊和农村地区的薄弱校来说,老师们希望优质校优秀教师对当地教学情况有深刻的体察,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但因为路途遥远或工作忙碌,优质校老师偶尔才在薄弱校出现一次,带来的是浮光掠影式的点评,起不到什么效果,反而挫伤了当地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当然,优质校也有自身的苦衷,一位校长说,“上面安排我们托管五六所学校,实在忙不过来,疲于奔命”。

 

  委托管理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手段,自有其价值和魅力,我们无须为此因噎废食,但是,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应该形成有感情的有机融合,而不能是貌合神离的“拉郎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行这项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优质校与薄弱校的感受诉求,宁可在规模上小一些,也要让双方的合作实一些,通过制度的设计引导优质校沉下心去,与薄弱校结成协力发展的共同体,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否则,初衷虽好,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委托管理变成“拉郎配”的现实着实当令人警醒!


   (发表于2011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 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