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医学斗士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记者 董少校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打破了白血病不可治疗的神话,以诱导分化疗法开创了人类癌症治疗史上的新纪元。1月14日,王振义站上领奖台,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打破白血病不可治疗神话

   面对鲜花和掌声,王振义心态淡然。他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活在世上要有爱心,不断端正思想,不断探索钻研,为老百姓做有意义的事情。”

   王振义1924年出生在上海。在家庭的支持下,王振义中学毕业时选择了学医。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出众而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1959年,王振义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他深深体会到,光有雄心壮志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戒除浮躁,深入研究白血病治疗。

   传统的治疗白血病方法主要是化疗,消灭白血病细胞,但同时会伤害正常细胞,副作用很大,有时会加剧患者出血,导致早期死亡。王振义想,能不能让有害的细胞“改邪归正”?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实验室进行体外试验,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在阴霾的重重包围中,白血病治疗曙光初现。

   1985年,上海儿童医院里,5岁的浙江宁波女孩小静生命垂危。她患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而且已到晚期。看到孩子的生命渐渐枯萎,王振义大胆提出一个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

   当时,王振义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科学探索需要一丝不苟的研究,同样需要抓住机遇,以勇气和胆识作出决断。王振义怀着对前期试验成果的充分自信,说服患者家属和身边的同事,实施了这种全新的治疗方案。

   一个月后,小静的病情完全缓解。新创疗法成功了!如今,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在人类癌症治疗史上,王振义当之无愧地成为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在王振义首批治疗的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23例完全缓解,成效显著。白血病不可治疗的神话被打破了。

   王振义与团队坚持着持续深入的研究,目前,经过优化治疗,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砷剂及化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此疗法被国际血液学界誉之为“上海方案”。

   王振义说,白血病有很多种类,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只是用一把钥匙开了一把锁。“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出对其他白血病也有效的‘万能钥匙’,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这样才会是最有价值的人生!”王振义说。

   为医疗科学进步甘当铺路石

   在王振义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雍容华贵中包含着一种清静向上的品格。王振义说:“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画如主人,透出他的淡泊心态和宁静致远的为人、为医、为学之道。

   首例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王振义的事业也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接下来是申请专利加以保护,然后通过专利使用许可,获得几乎不可限量的物质利益,还是公诸学界同行,把这项成果作为科技前行途中的一块铺路石?王振义心怀大爱,毅然选择了后者。

   1988年,王振义和同事共同完成的论文《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在国际血液学权威刊物《血液》发表,引发医学界强烈反响。美国出版的《20世纪具有标志性血液学论文》中,收录本文为全球百年86篇最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截至2010年5月,它已被引用达1713次。

   “假如你把成果捂在手里,申请专利用来赚钱,这方面的研究就不会那么快进行下去,很难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响应和认可,也不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王振义心里有一本关于得与失的明白账,究其要义,在于舍个人小利、求天下大利。

   在那篇声名远扬的论文里,8位作者,王振义署名竟排在最后。面对记者的疑问,他说:“你是这项研究的领头人,但是没必要每篇文章都把名字放在前面。应该把那些贡献大的人排在前面,这样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在王振义的支持和推动下,法、美、日等国家相继将这种治疗方案应用到临床实践,陆续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一批白血病患者由此挣脱了死神的威胁,获得了新生。

   在几十年的求索路途上,王振义获得的国际性荣誉、奖励不可谓不多: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荣誉骑士勋章、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然而,他一如既往保持着谦和沉静的心态,体现了从医者、为学者的纯朴本色。

   1996年,王振义被授予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得到100万元人民币奖金。他把90%的奖金捐给学校、医院和研究所,自己只拿一小部分装修老旧的房屋。

   有人劝他用这笔钱命名一座“王振义楼”,或者设立“王振义奖学金”。王振义淡淡地说:“为什么要留名?一个人去世后,留下来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对世界的贡献。”他心里装着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装着众生健康,唯独没有个人名利。

   87岁仍活跃在教学一线

   瑞金医院的门诊大楼里,先后走出了王振义、陈竺、陈赛娟三位院士。“一门三院士”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段王振义慧眼识才、潜心育才的佳话,为人们津津乐道。

   1978年,陈竺以总分数第二、血液学专业第一的佳绩,成为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王振义同年招收的另一名学生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他们不会忘记,是王振义手把手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一起撰写论文。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

   在王振义的推荐下,陈竺夫妇于1984年赴法国留学,1989年学成归国后,继续在王振义指导下工作,开辟出基因研究的新天地。1991年,陈竺在《血液》杂志发表论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和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作用机制,再一次引起国际震动。陈竺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卫生部部长;陈赛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如今,87岁的王振义仍活跃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一线。他定期收集临床医生出的难题,然后查阅文献、检索资料,用电子演示文稿为学生和医生讲解。迄今,他已培养21位博士、34位硕士,不少人已成为知名血液学研究俊才。“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和自豪。”王振义说。

   有人把王振义称作权威,他却否认了,“我还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怎么算是权威呢?”他说,院士就是“医院的战士”,要不断端正思想,不断探索钻研,保持干劲,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假如,他把新疗法当作赚钱工具,人类探索白血病治疗的进程就会延缓;假如,他没有在发表论文时主动署名排后,团队成员的进步就会减少几分;假如……得失之间,大巧若拙,心系苍生,大爱融融。王振义以个人的付出和谦让,换来了医学事业不断开创的新局面。

   (发表于2011年1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 转载:中国教育新闻网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