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老同志的爱流向学子心田
——华东师范大学关工委开展“思齐计划”纪实
( 网络版,返回
)
■本报记者 董少校
“我的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光提纲就修改了十几遍,初稿出来以后也已经是第二次修改了。说实话,我一直讨厌修改文章,但是我也知道论文不改是不行的,老师您对修改论文有什么看法呢?”“我倒觉得论文必须要改,而且要认认真真修改3遍以上,包括论点、论据、数字符号、格式、参考资料等。写好初稿后可以给同专业的同学看看,听听意见。自己也要冷静思考几天,有时冷静处理会更好些。”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李力与退休老教师许光华的通信摘要。一来一往之间,李力的心结得以解开,自愿自觉地把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之中。这,也是华东师大“思齐计划”千百颗果实中的一颗。
自2008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推出“思齐计划”,退休教师与大学生结对,传递智慧和关怀。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一次次暖意融融的家宴,带来了学习生活上的关心指导,老同志的爱源源不断流向学子的心田。
徐奶奶劝她不要转系
华东师大外语学院2010级学生于海燕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她在大一就与本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原支部书记、退休教师徐惠安结成了对子。“思齐计划”由此成为她大学生活的难忘记忆。
徐惠安随时关心着于海燕的生活,天冷了,利用开会之机给她带去棉毛裤,让远离家乡的于海燕备感温暖。得知于海燕舍不得花路费回家,徐惠安为她资助路费,让她得以回家探亲。她说:“徐奶奶用自身经历告诉我,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赶紧写入党申请书。经过一些时间的努力,我已经入党了。”
有一阵子,于海燕对自己所学的法语信心不足,琢磨着是不是换一个专业。她把这份困扰告诉了徐奶奶。徐惠安为她分析:“我当初上大学的时候已经24岁,基础很不好,一样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留校当老师。你现在正年轻,我相信可以把法语专业学好,还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锻炼自己。”在这样的劝导下,于海燕打消了转系的念头,全面锻炼自己。她不仅获得了学校二等奖学金,还担任外语学院团校副校长。在于海燕心目中,徐奶奶是一位贴心的亲人,也是一位充满了智慧的引路人。
创新形式发挥关工委作用
华东师大关工委成立于1992年,在上海教育系统引潮流之先。随后不久,又率先在二级学院建立关工委,实现了关工委基层组织的全覆盖。老同志担任兼职学生党建组织员、成立报告团等形式,曾经发挥出老同志的才干力量。
然而,形势的变化对关工委旧有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极大挑战。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老同志做革命报告的活动形式已经难以赢得他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华东师范大学主体转移到闵行校区,距离老同志们生活的中山北路校区较远,空间的分隔使得老少两代人难以经常性当面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华东师范大学于2008年启动“思齐计划”,党委组织部、校团委和关工委联手组织老少结对。当年有29位老同志和58名大学生结成对子,互通书信。参加的大学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活动每年组织一期,至今已开展4期,累计有83名老同志与221名青年大学生结对。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林在勇说:“思齐来自于《论语》,倡导年轻学子在与老同志的交往中见贤思齐,形成一种积极学习、改进自我的风尚。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创新了关工委的工作形式。”
“思齐计划”每年召开一次结对启动会议,要求学生每个月至少主动向结对老同志写一封信,交流理论业务学习、工作方法或生活中的困惑,老同志给予回信。对于电脑基础较好的老同志,也鼓励使用电子邮件等沟通方式。华东师大成立关工委老同志网上工作室,搭建老少结对的交流平台。
年轻大学生向老同志敞开心扉,交流在入党、找工作、专业学习、写论文、谈恋爱中的各种心得和困惑,从他们那里收获启迪得到点拨。
以爱养心,以德养寿
8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与生于1990年之后的大学生结对写信,有人戏称这是“80后”与“90后”的对话。年龄差距如此之大,会不会造成代沟?华东师范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孙桂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不仅不会有隔膜,相反会有种‘隔代亲’的特殊感情。”
上海市劳动模范、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退休教授卢娟已累计与9名学生结对,与其中3名同学有过20多次信件往来,经常约学生到家里吃饭。在她眼里,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都是“小鬼”。然而,面对他们林林总总的问题,她从不懈怠,总是认真琢磨,甚至前后思量好几天再下笔回信。卢娟鼓励学生将学习的专业和理论知识回归日常,在“转识为智”上下功夫,从而将理论不断转化为塑造自己心灵,转化为平凡敬业的行为实践,避免“讲”和“做”的完全相悖,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学生也让我们这些老家伙接触到新鲜事物,和社会保持同步,这完全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比如‘压力山大’、‘屌丝’这些表述,我就是从学生那里学到的。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才能给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卢娟说。
林在勇表示:“‘思齐计划’形式的创新带来了结对双方‘两头热’的可喜现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同志发挥余热给年轻学子带去教导,这也是一个反作用的过程,正所谓以爱养心,以德养寿,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发表于201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
转载:中国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