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上海“曙光计划”助青年学者成才

采用科研项目资助方式,惠及33所高校729名教师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自1995年首批获得“曙光计划”资助、2003年获得跟踪资助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在科研的征途上一路高歌猛进,他在国际上率先推出《吸附式制冷》专著,“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与应用”项目不久前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至今,像王如竹这样受到“曙光计划”资助的高校青年教师已达729名。1995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倡议、出资并与市教委共同实施“曙光计划”,寓意被资助的优秀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才和科研的曙光。该计划采用科研项目资助方式,发挥上海市教委行政管理的优势进行管理,大胆创新高校科研基金资助的新途径。基金会强化精品意识,探索形成了精心选苗、科学育苗、文化润苗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实施15年来,“曙光计划”成了一个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广受赞誉的品牌项目。

   得到“曙光计划”资助的科研项目惠及上海33所高校,自然科学领域占519项,人文社科领域占210项,资助总额达7829.1万元。目前,在“曙光学者”这支优秀团队中已有院士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据统计,“曙光学者”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达574项,获得资助2.46亿元。

   第二届“曙光学者”、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深有感触地说,这个计划好就好在“英雄不问出处”,为那些事业刚刚起步的青年学者送去“第一桶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当时沈晓明从国外回来不久,得到“曙光计划”的8万元资助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据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介绍,该校已有91名教师获得“曙光计划”资助,他们逐渐成长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的被推选为各级领导岗位的领军人物,在学科建设、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栋梁和主力军。
 

   (发表于2010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