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主动答疑 随堂反馈 问卷调研

上海大学“问题导向”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记者 董少校

 

  自从第二节思政课开始,上海大学自强学院学生张悦就喜欢坐到教室最前排了,因为他觉得顾晓英老师的课非常有魅力。他对半年前“双顾”组合上课的情形记忆犹新:“在顾晓英老师主持下,顾骏教授讲的课非常形象,大道理也变得可亲可感。”

  大学生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在心头盘旋,课本里却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思政课教学是照本宣科不予正面回应,还是积极应对主动解答?上海大学果敢地选择了后者。“双顾”组合授课方式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思政课教学的一次实践。

  2009年7月,上海大学受教育部委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任务。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领导下,学校面向64个班级近万名学生开展试点,并以此为契机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广泛采集、系统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们不是从已有书本出发,而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变“配餐制”为“配菜”和“点菜”相结合,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说,“六个为什么”的问题逻辑与思政课教材的体系逻辑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讲“为什么”。他认为,理论只有扎根于实际,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才会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在试点中,上海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收集了近2000个问题,其中不乏尖锐和敏感问题。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对问题进行分类分层分析,提炼出大学生关注的200个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使之与“六个为什么”有效对接,进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

  上海大学把“六个为什么”分别纳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问题、“六个为什么”与原有的教学体系相互融为一体。如今,包含了200个问题及其回答的《释疑与解惑》一书已经出版,成为满足大学生“点菜”需求、贴近他们心灵的特色思想政治读物。

  在部分班级,学生上思政课前会得到一张随堂反馈纸。反馈纸课后收回,需填写的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达感受、确证理解、阐述观点等4个部分。教师以反馈情况和课堂表现作为课程测评的依据,以随堂反馈取代期末考试,建立全新的考核指标体系。这种反馈为学生卸去了考试的压力,却“逼”着他们踊跃提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问题导向”的反馈与考核体系让学生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升了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调查显示,40%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前提前查阅课程相关书籍,51%的学生希望每周一次进行纸质随堂反馈。学生由被动考核转向主动考核,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王行说:“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授课解答了我的疑问,也激发了我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兴趣,让我收获了素质的提升和价值的认同。如果让我说效果,我只会鼓掌。”

  自2006年以来,上海大学开始探索实践思政课“项链模式”,多学科专家的讲课、优质多媒体课件、专职教师的精彩问题解答都像珍珠钻石一般,镶嵌在普通授课的主线上。学校设立了李梁工作室、胡申生工作室等两个上海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以此为依托开展教师培训、举办教学观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承担“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以来,上海大学已邀请21位院内外专家进入课堂,“问题导向”的魅力也不断释放出来。

  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赵扬认为,上海大学在“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了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这种探索为全市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于信汇说:“‘问题导向’模式是上海大学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作出的初步回答,今后学校将在机制设计、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并让育人的目标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短评

  源于心灵又达于心灵

  上海大学思政课在多年“项链模式”的实践基础上,抓住试点“六个为什么”的契机,进行“问题导向”教学的新探索。从学生的反馈来说,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取得了成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止步于研究者的工作,它还应释放精神的力量。这需要先进理念和有效手段进行传播与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

  上海大学的“问题导向”教学倾听了学生内心的声音,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源于心灵又达于心灵。

 

   (发表于2010年6月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第2版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