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可爱的企鹅标本,逼真的科考船模型;编极地小报,绘南极地图
上海普陀区生态课“栩栩如生”
( 网络版,返回
)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
栩栩如生的企鹅标本,精致逼真的“雪龙号”科考船模型,写有科考队员寄语的留言簿……记者一来到上海市金洲小学极地科技馆,立即被这里亲近自然的浓厚气氛所包围。这里是该校“极地探秘”课程的重要活动基地,也是上海市普陀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普陀区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项目实践。经过几年探索,普陀区以生态课程建设为载体,区校合力开发生态教材、修建科普场馆、完善运作机制,积极倡导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初步构建了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框架格局。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普陀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生态课程,在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彰显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具有普陀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尊重环境、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四大课程系列,每个系列中又包含若干子系列和多门课程。
在尊重环境的绿色地球系列课程中,普陀区形成了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教育有机衔接的生态课程系列,即在幼儿园开设“绿色小天使”、在小学开设“绿色小卫士”、在初中开设“绿色志愿者”、在高中开设“绿色探索者”、在社区开设“绿色公民”,通过一系列课程普及绿色环保理念。
得益于普陀区教育部门的鼓励和扶持,各级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动性,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生态课程。金洲小学《极地之旅》教材图文并茂,定期开展极地探秘学习活动,还邀请南北极科考队员到校作科普报告。在生态课程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写出了《南极蜂巢岩》等科技文章,还编辑极地小报、绘制南极地图……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展“地球学”生态课程建设,以生态的视野看待课程,不仅积极开发“地球化学”、“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等生态类校本课程,而且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中全面融入地球学理念。该校副校长郑冲形象地说:“将地球学融入教学全过程,这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如语文老师在讲授古代山水诗时,可以把生态和谐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我们打破学科之间、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藩篱,就是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天地人情怀,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表示,将进一步突出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国家、区域、学校三级课程,并创建一批创新教育实验室,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综合渗透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发表于2011年1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
转载:中国教育新闻网,先锋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