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刘一闻:师恩二字重千钧
( 网络版,返回
)

【人物简介】刘一闻 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时隔34年,我仍忘不了34岁那年当工人时的一幕:我向车间领导请假,希望去青岛参加恩师苏白的葬礼。遭到拒绝后,我和领导大吵一架,顾不得什么,穿着工作服就赶往码头乘船。然而,当我到达青岛时,苏白老师的葬礼已经结束了。没能送老师最后一程,我心里感到深深的遗憾。
当初我在工厂工作,直到如今也只有初中文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在书画篆刻创作和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始终得益于苏白老师的指引。
苏白是一位生活在山东的篆刻家,1972年我在舅舅的介绍下与他相识,并建立了通信联系,直到1983年他去世。尽管这期间我与苏白老师见面次数不多,收到他的来信却超过400封,有时每周多至两三封。信中除了交流生活情况,大部分篇幅是谈论艺术和学问,他对我这个喜爱篆刻的小青年倾囊相授,有时一封信就长达四五页之多。可以说,是苏白老师引我走上了篆刻创作与印学研究的道路。
那400多封信于我是一个奇迹,也是一座精神的宝库。当时我只是一名生活贫寒的工人,苏白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艺术心得,对我完全不求回报。
苏白老师是位热心肠的前辈,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他知道我手边学习资料匮乏,就把自己使用多年的线装书《汉印文字类纂》、手抄本《金文编》和亲自粘贴的《鲁迅笔名印谱》慷慨送给我。苏白老师夫妇有4个孩子,一家六口生活清苦。当我去访问时,他不惜借钱招待,而孩子只能在厨房里就着咸菜啃冷饽饽。
尤其感染我的,是苏白老师对于生活的满腔热情,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那一代艺术家的高洁人品。如今,我也成为老师辈,有一批学生跟我学艺,我越发体会到那份情怀的可贵,苏白老师伟大的人格随时间推移而彰显不朽的力量。
感恩两个字,在我心里从来不是轻飘飘的,而是重于千钧。出于对苏白老师的敬仰和感激,我尽己所能为他做一些事,弘扬他的艺术和精神。原先我不擅长写文章,还是克服困难完成《怀念苏白老师》,于1984年初刊登在《新民晚报》。2013年,我编著的《苏白朱迹》在上海出版,收入了371方印章。我撰写了一篇一万八千字的长文,回顾苏白老师的艺术履历与成就。书中有一句话说:“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同水映清晖。”在我心目中,苏白老师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前辈师长对我的爱护,我不敢稍稍遗忘。苏白老师离开我已有34年,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把他写给我的信整理出版,展现他的艺术主张与精神世界。这是我的心愿。
本报记者 董少校 采访整理
(发表于2017年9月10日《中国教育报》第16版。
本文获中国教育报记者站9月好稿二等奖。《得涧年刊》2018年12月第四期转载。转载:“篆刻观察”微信号,中国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