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在夹击中如何突围?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 返回
)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空间在于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错位竞争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会进一步彰显。"
文 特约记者 董少校
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有英语、计算机、财经与会计专业,约六成高校设有艺术类专业,许多本科高校办学规模求大、专业设置求全,泯灭了自身行业特色。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想专升本,接下来又想招硕士、招博士,最终办成研究型大学,结果却是高不成低不就。高校同质化的倾向令人担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前有老牌研究型大学,后有各类高职院校,在前后夹击中,该如何为自身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近日由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突围之路。
冷静对待"重点大学"诱惑
我国高等学校按等级可分为全国重点大学(包括985和211)、省属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被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两面夹击,如何定位成为办学的首要问题。专家指出,作为本科教育序列的新生力量,新建本科院校须认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追求特色办学,实现错位竞争。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着重培养单一的治国精英和学术英才,转变为着重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需要丰富高等教育的类型和结构,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郑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系李应峰、李荣娜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开办本科教育历史较短,从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管理模式、生源层次、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很难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型人才,应该量力而行,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受到传统学术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羞于承认自身的"应用型"大学定位,办学过程中有着复制"重点大学"的深层渴望。不少专家提出,有必要冷静对待"重点大学"的诱惑,克服盲目攀比倾向,树立对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认同。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空间在于鲜明的办学特色。行业与类型都不存在高低之分,不能说搞核技术一定是尖端,搞农学就一定是低端。"上海政法学院编审汤啸天打了个比方,"正如原始森林是参天大树、低矮灌木、奇花异草等和谐相处的大系统,高等教育也应当是有综合、有专业、有研究、有应用的、有操作的大系统。在错位竞争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会进一步彰显。"
上海电机学院倡导推行高等技术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一方面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另一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院长夏建国相信,高等技术教育是一种被忽视但也能办出水平和特色的高等教育类型。该校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提出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在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呼唤。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说:"社会需要科学家、理论家,但也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如果应用型、职业型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必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过程中,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付出努力。如何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也是校长、学者们密切关注的话题。正如薛明扬所揭示的那样,"不少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盲目向研究型大学看齐,丧失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无法有效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西昌学院夏明忠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要做到学术性与职业性结合,而以职业性为主。打破严格的学科理论体系,适当降低传统本科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性课程比例,增加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基础性过强而实践应用偏弱的状况。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知识层面,不仅要传递"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决未来岗位中"怎么干"的问题;在能力方面,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有机结合,通过"专业+专业方向""专业课+任选课""专业+职业资格"等途径,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口径、知识和能力。
教师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李应峰、李荣娜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多种方式。一是学校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的平台,鼓励教师向"双师型"靠拢,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二是通过"引进来"的方式,从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学校任教。三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校教师队伍,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方式促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发挥已有的"双师型"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使年轻教师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
宁波工程学院周军、王菁华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抓住实践教学体系环节,凸现"应用"特色。该校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采用"3+1"培养模式,前三年采用导师制,学生在校内完成必要的理论学习,同时完成基础实验和实践训练,最后一年时间进入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任务。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主体,学校和企业实行人才资源互补,相互渗透,共同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素质。韶关学院教务处闫文龙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办学,加强校地互动
在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后,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实现目标的路径问题,在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实训基地等之外,该本着怎样的思路借用外部资源?专家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产业办学,加强校地互动。
潘懋元认为,产学研结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三者的结合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新的专业(方向),有人会质疑:其学科基础在哪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鲁嘉华认为,答案就在面向产业办学的实践中。学科和专业并非严格分先后,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许多骨干教师的研究方向未必都有学科基础,然而在教学及服务产业中,因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变化而催生了本学科新的生长点,专业可以先于学科而存在。如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都是教师在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开展铁轨磨损图像检测、城轨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的教学与社会服务中,积累了经验和心得而申报受资助的。项目带动了研究团队,丰富了学科内涵,提升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
"面向产业办学让工程教育更有保证,有利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利于加强校企间的文化交融,促进大学生就业。"鲁嘉华说。
由于种种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有限,无法与重点大学直接对垒。资源的欠缺导致其必然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重心,滚动积累发展。
常熟理工学院许霆认为,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历史使命和根基所在。校地互动是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方式,在服务和贡献中,院校的办学价值得以彰显。另一方面,校地互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意味着获取资源、吸取养分。高校从地方、行业、企业等获得非传统的经费来源和资源,可以拓展办学空间和实力,有利于准确把握基于地方的现实课题,凝练研究方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优化自身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发表于2011年11月1日《上海教育》,责任编辑
:罗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