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校园每天上演温馨助人故事
——上海交大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 网络版,返回
)
■本报记者
董少校 通讯员
曹杰
这些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不少私家车的车前都摆放着一个发光的红色灯牌,灯牌上的图案是雷锋头像。这些车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车”,车主都是教职工,把需要帮助的师生带一程。
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介绍,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以3月5日“学雷锋日”为契机,鼓励全体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和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让“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文化扎根在学子的心中,让雷锋精神成为常驻校园的风景。
佩戴雷锋徽章争做志愿“达人”
近来,佩戴雷锋徽章成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时尚。这是一枚印有雷锋头像的“志愿先锋”专属徽章,学校鼓励同学们申领佩戴,随时随地亮出志愿者的身份,把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传播开去,由此实现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学生佩戴“学雷锋”徽章,表明自己乐意为他人提供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看见徽章就可以主动“找上门”。突然下雨了,“学雷锋”徽章就是招人“拼伞”的信号;女生重物提不动,可以找戴徽章的男生帮忙……在小小徽章的带动下,同学们都变成热心公益服务的“达人”。
雷锋徽章发布短短一周,申领学生就达17000多名,8000多名学生党员带头申领。不少学生党团支部通过“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班级博客公开承诺:人人佩戴徽章,参与公益服务,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上海交大探索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校专门划拨资源,对交大志愿者服务网站进行升级改版,与“易班”、人人网、微博等挂钩,搭建注册志愿者管理的网络平台,强化注册志愿者制度和学生公益联盟运行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管理,统一全校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志愿培训辅导机制。学校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志愿者导师,提升志愿者的工作能力。
教职工“雷锋车”爱心搭载学生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远离市区,学校倡议教师在私家车内摆放“雷锋车”标志,在徐汇、闵行两个校区之间为学生提供乘车摆渡服务。3月5日,首批“雷锋车”启动,200名教职工车主踊跃参加。(下转第六版)
在学校开辟的指定乘车点,总能看到成排等候的“雷锋车”。一些热心教师自发组成服务联盟,在学校论坛和博客上发布行车时刻表,为学生提供乘车预约。许多教师表示,“雷锋车”活动在教职工中唱响了学习雷锋的时代主旋律,凝聚了师生情感,形成更加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学,去徐汇校区吗?上车吧,我顺路带你。”这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流行语。在校车站“盛情邀请”学生搭车的王老师是第一个响应“雷锋车”的号召,在车前亮出红色灯牌的。他觉得“雷锋车”的创意很有意义,“学雷锋不能一窝蜂地做好事,做完算数。有了‘雷锋车’以后,学雷锋就能成为常态,我们个个都成了志愿者,都在帮助别人。”
“多带一个人会不会就多一份麻烦?”面对来自一些同学的担心,王老师连连摇头:“我家就住在徐汇校区边上,车空着也就是白空着,还不如载几个学生一起走,自己也不多花啥力气。一路上和年轻人聊聊天,挺有意思的。”不多时,车子已近满员,王老师乐呵呵地载着学生们朝市区驶去,车内满是欢声笑语。
出于安全考虑,上海交大教职工申请“雷锋车”灯牌采取实名制,实现“雷锋车”编号与司机身份配对,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雷锋”相伴成就大爱校园
每天,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都上演着平凡而温馨的助人故事,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内化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让这里成了充满温情的大爱校园。
2月24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收到一封私信,网友希望向一位“无名老师”表示感谢。一天前,“无名老师”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患有轻微精神分裂症的女孩,几经辗转,帮着联系上她的家人。女孩的哥哥拿出现金表示感谢,他却婉言谢绝,连姓名也不肯留下。后来,上海交大根据女孩哥哥提供的手机号码,查知这位“无名老师”来自该校数学系。
“换作是任何一个交大人,都会这么做。我只是做了一件平常的事。”这位“无名老师”说。从此,“无名老师”扶助离家女孩的故事在校园里传播,感染着无数青年学子。
一群学生自发成立“雷锋学社”,号召大家从小事做起,助人为乐,进而养成学雷锋的习惯。志愿者们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放置“爱心伞”,设立“朝失夕拾”失物招领点。同学们说,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更多人,让世界充满爱与希望。
据了解,上海交大围绕学习雷锋精神,成立了35个公益社团,形成了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和基地,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发展。如“爱的承载”春运志愿者项目,连续12年为春节返乡的旅客提供志愿服务。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阵地作用,依托党团组织生活,发起开展“发现身边的雷锋”特色活动,制作形成一批学雷锋的微电影、图片资料,展现高校学子奉献社会的风采。
(发表于2012年3月21日《中国教育报》
头版头条,第1版转第6版。转载:教育部网站,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中国广播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交大新闻网,凤凰网,奎文教育网,红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