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搭建学生成才新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构建毕业生“三支一扶”长效机制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记者 董少校

  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构建起一套长效机制,为上海新农村建设输送着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人才。

  基层磨炼是难忘的人生经历

  “不管蔬菜生长还是来宾参观,小杨都拍下照片,写成报道贴在宣传栏里,这可真是新鲜!每次换了内容,我们社员都争着去看。”提起身边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杨轶深,上海爽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马明国师傅赞不绝口。

  爽快合作社地处上海远郊老港镇。合作社覆盖360多个农户,成员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因为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过来工作。但杨轶深不一样,名牌大学毕业的他,早已成为爽快合作社的一员。

  杨轶深从小到大生活在上海市区,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大四时,导师劝他考研,但他觉得读研究生仍在校园里打转,不甘心。2009年春,杨轶深看到学校号召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计划,觉得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就报名参加,并顺利入选。他前后经历了两家单位,近一年在上海爽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助理。

  两年的服务期就要结束了。前不久,上海交大举行“支扶村官学子母校行”活动,杨轶深告诉学弟学妹们:“必须先放低身段,才会跳得更高,参加‘三支一扶’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机制上引导大学生下基层

  学校就业中心及时在就业信息网、公告栏发布信息,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解答同学们关心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好报名登记的程序关、质量关,物色推荐合适的毕业生人选。每年毕业典礼对参加“三支一扶”的同学进行隆重表彰,并颁发基层就业奖励。建立专人联系制度,专门负责他们服务期内的日常管理服务,真正做到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此外,每年邀请“三支一扶”毕业生代表回校交流,与在校师生分享基层工作的体会,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张生是上海交大“三支一扶”计划的首批参与者。当年他去了南汇区周浦镇,那里村委会人员老化严重,甚至连电脑打字都不会,他的到来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后来,张生又在镇人大、档案室、文明创建办等部门轮岗,对基层部门的组织结构了然于胸。两年后,他留在南汇区康桥镇市容环境卫生所工作,2010年又考上了浦东新区工商局的公务员。

  说起基层工作的经历,张生说:“5年来在基层工作,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段经历印在心里,难以忘记,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让大学生下基层去接“地气”

  自国家“三支一扶”计划推出到现在,6年间,上海交大就业中心副主任张仁伟一直介入这项工作。他认为,这是一个有利于基层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好项目。“因为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下基层去接‘地气’、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前不久,学校举行“支扶村官学子母校行”活动,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他感慨:当天,杨轶深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而是合作社老板亲自开车把他送到学校。“从东海之滨到闵行校园,这中间可是一大段老远的路!基层单位对支扶学生的器重与认可不言而喻。”

  “杨轶深乍看上去是个青涩的小伙子,但他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稳重、坚定的东西,事情交给他做一定会很放心。这是两年基层锻炼赋予他的宝贵品质。身边的同事都说,合作社老板爱惜杨轶深这样的人才,不是没有道理的。”张仁伟说。

  据张仁伟介绍,上海交大历年完成“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大多留在了基层,或者取得事业编制岗位,或者考上了公务员,他们以奉献的精神和青春的活力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还有少部分“三支一扶”毕业生后来选择进入公司或自主创业等,发展也很好。

   (发表于2011年5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第3版。 转载:中工网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