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大洋钻探中唱主角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狭长的岸堤伸向波涛汹涌的东海,岸边停泊着铁塔高耸的美国“决心号”钻探船。6月11日,随着“决心号”抵达上海南港码头,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在中国大陆港口。

   6月12日,记者登上“决心号”,在最高的七层甲板上,刚刚随船工作两个月的同济大学教授刘传联心潮澎湃:“这次科考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中国人在参加人员中也占了相当高比例,可以说是中国人在唱主角。”

   记者了解到,此次科学考察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367和368两个航次,历时4个月,来自14个国家的64名科学家参加,其中26人为中国科学家。367航次首席科学家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孙珍与一名美国教授共同担任,368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同济大学教授翦知湣与一名丹麦教授共同担任。

   此轮南海大洋钻探聚焦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探讨“陆地如何变成海洋”这一基础科学问题。钻探获取2542.1米岩芯,包括沉积物、沉积岩、玄武岩和变质岩等,科学价值极高。

   刘传联介绍说,“决心号”如同地球科学考察的“航空母舰”,设施先进,“这次发现了距今3000多万年的始新世深海底栖有孔虫,有望打破40年来关于南海成因的观点”。

   大洋钻探之旅也是科普之旅。4个月里,“决心号”的科学家们与我国中小学生开展了100多次科普互动活动,借助互联网直播钻探并现场讲解,受益人次过万。

   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认为,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南海成为全球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之一,推动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同时有助于中国在国际大洋钻探国际合作中取得更大话语权。

     (发表于2017年6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转载:中国教育新闻网同济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