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傅欣:80后校长蹚出援藏新路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记者 董少校

   “说援藏这个苦那个累,为什么不把援藏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出生于1980年的上海援藏教师傅欣,现任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从繁华大都市来到离家5000公里、海拔38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他本有喊苦叫累的理由——无法陪伴家人、要靠药物才能正常睡眠,然而他没有,他不喜欢和人谈那些有“泪点”的话题。

   2016年夏天,包括傅欣在内的4名管理干部、36名专任教师相继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干部服务3年,教师服务1年。傅欣担任这支40人工作团队的队长。

   这所学校的小学部有100多个孩子来自日喀则市第二福利院,很多人学业基础薄弱,有欺负低年级学生的不良习惯。“要把他们教育好,一个都不能落下。”傅欣说,工作队来到福利院,分年级、分学科辅导孩子学习,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一起开展趣味活动、庆祝生日。他还在福利院领养了一个两个月大的小男孩,把他当作儿子看待,给予家的温暖,陪伴他成长。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今年,小学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日喀则224所学校中位居第五名,较去年一举上升31个名次,其中也有被认为“拖后腿”的福利院孩子的努力。9名学生升入内地西藏班,2名来自福利院,实现了福利院孩子升入内地班零的突破。

   与以往分散顶岗不同,新一批援藏队伍为“组团式”,几十名干部教师集中进入同一所学校。然而,“组团式”援藏如何开展工作,全无先例可循。

   面对困境,傅欣和工作队白手起家,大胆闯、小心做。他开展工作的首要出发点,是上海教师与本地教师充分融合。上海教师不教毕业班,充分信任本地教师;各级职位实行“一岗双任”,上海教师担任兼职负责人,沪藏教师共同推进教书育人。上海教师还开发校本教材、组织社团活动,成为本地教师的坚强后盾。

   傅欣把上海基础教育的核心经验——注重教研与师资培训移植过来,增强学校内生动力。得益于“一岗双任”制度安排,校级和各学科层面的教研活动从无到有开展起来,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成为常态,新老教师在教研组的平台上取长补短。傅欣主抓这项工作,新教师、薄弱学科、教研组活动是关注的重点。

   “傅校长经常去听青年教师上课,参加评课,不仅让青年教师得到业务能力的提高,对于老教师也有很大触动。”该校初中汉语教研组组长梅林花说。

   一年来,上海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小学部学业水平考试在日喀则名列前茅,初中部中考成绩稳居西藏第一名,高考文科、理科上线率双双达到100%。此外,还留下22个学生社团、28册校本教材……把沪藏融合作为基本原则,主抓教研与教师培训,蹚出一条“组合式”援藏的新路子,丰硕的教书育人成果彰显了傅欣的教育智慧。

   然而,傅欣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这里,而是希望让边远牧区的孩子们也能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援藏工作队为日喀则所属的亚东、江孜、拉孜、定日、萨迦各县开设专题讲座6场,组织跨区域教育活动3场。前不久,由实验学校牵头,涵盖一区五县10所学校的日喀则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作联盟宣告成立。

   对傅欣来说,“组团式”援藏初见成效,实验学校“创建十二年一贯制精品学校”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未来两年将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方面下功夫。把优质资源辐射开去,正是“先富带动后富”在教育领域的朴素表达。

   带着对西藏那片热土的深沉眷恋,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7月18日,傅欣和同伴们从日喀则回到上海。对他来说,为期3年的援藏任务顺利完成了第一年。


     (发表于2017年7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 ,配图片。转载: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