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复旦“千分考”试题考后被个别网站发布,校方提醒学生——

靠应试训练难过自主招生关

( 网络版返回


  作为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重要环节的“复旦水平测试”,又称“千分考”,日前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同步举行,考试结束后不久,就有网站公布了部分试卷图片。复旦大学发表声明称此举侵权,将追究相关人员、网站的法律责任。“千分考”试题遭曝光事件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考试已经结束了,试题是否适合向社会公布?

  试题曝光——
  复旦向公安部门报案


  2011年度复旦“千分考”于2月12日14时至17时进行,考试结束后不久,某网站即推出试题下载服务,上传时间显示为17:05。供下载的资料为复旦水平测试(B卷)第一页(共28页),上面共有5道选择题。网站称,考题是“考试一结束,联系到复旦大学相关人士,第一时间全国独家首发,欢迎下载”。

  复旦大学2月15日发表声明表示,个别网站擅自发布、出售2011年复旦水平测试试卷(或其部分),并未得到学校允许或授权。业内人士推测,泄漏出的试题是用针孔摄像机拍摄的,或系不法分子混入考生队伍所为。

  据分析,这是一家专门销售全国各名校高考模拟卷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真题、模拟题的网站,其公布的第一页试题供人免费下载,很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出售更多的试题以谋取利益。

  复旦大学声明称,“作为高考的一部分,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试验属于国家考试,试卷有相应保密要求,学校拥有试卷的知识产权。任何接触试卷的考生和考务人员都与我校签有保密协议,遵守相关保密承诺”。校方表示,对上述个别侵权行为,复旦大学已向公安部门报案,保留依法追溯的权利,并将追究相关人员、网站的法律责任。

  在发布声明的同时,复旦大学还委托法律事务所向该网站发去律师函。据了解,当日,该网站下载试题页面已无法打开。

  各界质疑——
  何妨让“千分考”露真容


  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力度不断加大,在上海当地招收的新生中,超过一半为通过自主招生途径招收。往年,不少网站、培训机构、媒体等依靠多名考生回忆整理,“拼凑”出自主招生笔试真题。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自主招生考试牵动着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心,备受关注。而试题在考试结束后短时间内即遭到图片形式的泄漏,今年尚属首次。

  上海一名高中副校长表示,作为学校当然希望高校公布真题,看到“庐山真面目”,哪怕是样题也好,这样便于学校弄清楚高校究竟想招收怎样的学生。

  不少高三学生议论说:“试题在‘千分考’之前保密是理所应当的,复旦在考试结束后依然保持高度敏感,是不是谨慎过头了?毕竟,公开这些题目可以让以后参加‘千分考’的人心里更有底。”据介绍,复旦大学自2006年组织进行“千分考”以来,从未公布历年真题,也未公布样题。

  而前不久,清华、上海交大等7校合作进行的“2011年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正式公布了样题及说明,让学生熟悉题型;又如2010年全国高考中,首场考试语文科目结束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即第一时间通过其网站公布上海地区作文题目,起到了防止以讹传讹的作用,皆赢得颇多好评。

  有专家表示,社会上有了解自主招生考试题的热切需求,再怎么禁也没用,与其强力压制,不如索性将样题或真题公开,免得考生和家长费神费钱四处求购,也避免关于自主招生考题的小道消息满天飞。

  复旦回应——
  让学生避免应试误导


  对于这种追究泄题者责任的做法,复旦大学表示,出发点在于让考生避免应试误导。声明中说:“我们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在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都能正确理解改革的含义,不受应试诱惑,避免应试训练的误导,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同时,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利用应试惯性谋取利益的行为。”

  复旦大学称,该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是经国家批准,冲破应试教育桎梏,选拔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行为。“千分考”测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10个科目,共200道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该测试命题由本校各学科教授完成,不设题库,每年百分之百更新考试题目。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变得越来越热,针对高三学生的培训班、强化班层出不穷。据报道,上海某辅导班8天授课32个课时,收费高达2800元,工作人员标榜该培训“提供历年真题,对症下药,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

  “我们不对外公布真题,主要考虑是引导学生不要回到应试的老路上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他表示,学生仅仅靠做模拟题来应对“千分考”是要上当的,而且要上大当,事实证明将一无所获。“我们不希望学生去模拟,那没有任何价值。学生有时间应该去好好读书,开拓视野,全面发展自己。”

  丁光宏还表示,复旦大学高度重视试题泄漏事件,明年将加强考试安全防范,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发表于2011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