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退而不休助学忙
——东华大学老教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 网络版,返回
)
■本报记者
董少校
通 讯 员 邱登梅
这是一群年逾花甲的老人,退休之后不是闲在家里享清福,而是一直牵挂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时而借助网络远程对话,时而走进宿舍当面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他们就是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的成员。
“我们要为学生、为学校做点事。”2005年底,章潭莉、眭伟民等几位退休教师了解到,不少刚进校的本科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迫切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于是自发成立了老教授咨询组。
每周二下午,老教授们就会风雨无阻出现在东华松江校区学生宿舍里,为大学生提供课程选修、学习方法、就业、考研等多方面的咨询。在面对面、一对一的交谈中,年龄相差几十岁的两代人交上了朋友。
很多老教授退休多年,操作电脑不熟练。为了和年轻一辈沟通无障碍,爷爷奶奶们坐到电脑前,当起了“小学生”。章潭莉以前根本不会用电脑,渐渐变得上网自如了,收发邮件、编辑图片都得心应手。老教授们学问扎实,人生阅历丰厚,在与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80后辅导员难以替代的角色。
经过几年的摸索,咨询组的老教授们按年级总结了咨询工作的抓手:大一参加新生见面会,重点谈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二针对专业选择进行专业内容、专业发展前景、考研等方面指导;大三针对专业基础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方法指导;大四帮助学生作好毕业设计,开展就业个别指导。他们提供大学生成长中真正需要的东西,深受年轻人欢迎。
随着学生咨询需求量的增加,老教授们还主动增加咨询次数和范围,如定期举行二三十人的小型见面会,开展毕业论文指导、考研等专题讲座。
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教授自己解决交通、餐饮等实际问题,却从未因经费问题说过一个“难”字。他们只是悄悄地付出,不求回报。环境学院的退休教师俞宝安是上海某市政工程的负责人,只要咨询组安排了活动,就提前向单位请假,从不懈怠。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丰厚的经济收入,一边是渴望交流的学子、不计报酬的奉献,俞宝安选择了后者。
如今,不断有新的老教授加入助学的行列中,现在这支队伍有37人。不久前,东华大学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并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截至2010年11月底,咨询组赴松江校区咨询已达500多人次,参加一对一咨询的学生近1600人次。
(发表于2011年5月2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