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有些老师常常误读调皮捣乱的学生,专家指出

别轻易给孩子贴多动症标签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有些老师看到孩子调皮捣乱不爱学习,就给他贴上一个多动症的标签。事实上,被带到医院就诊的多动症样症状孩子中,只有30%是多动症患者。”在日前举行的华东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学科带头人沈晓明指出,教师要提高对多动症的认识,为此类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多动症样症状孩子被错误标签是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6至2007年的数据显示,前来就诊的孩子中,70%并非多动症患者。美国一家机构2006年的统计表明,被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只占37%。老师的“误读”是孩子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重要原因。

  专家指出,老师倾向于滥用多动症标签,以推卸教育的责任。在医学领域,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基于行为学,需要仔细收集病史,包括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等,非专科医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诊断标准。孩子出现多动症样症状,存在多种可能的原因,如诵读困难、视力问题、部分听力缺失、语言障碍、运动协调问题等,真正的多动症患者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

  老师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害处很大。不必要的诊疗会造成医学资源的浪费,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而且老师和学生会因此放弃努力。沈晓明表示,多数多动症是可以治愈和缓解的,老师、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患上多动症而放弃治疗和教育。

   (发表于2011年1月31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 转载: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新闻网新浪凤凰网沈阳网中国日报新民网中国广播网中安教育网山东广播网华商网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