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上海市长宁区关注超常生成长,将资优教育纳入特殊教育实践,激活超常生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金子”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记者 董少校

   5岁的小廖坐在沙发上,大方地和两位专家聊天,思路清晰。她患了脊肌萎缩症,腿站不起来,平时只好借助三轮电动车移动。9月15日晚,面对入户评估的医学专家和特教老师,小廖的奶奶说:“请你们一定要救救她,她太可怜了。”

   这些专家和教师来自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中心成立于2010年底,是国内首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近年来,该中心不断拓展特殊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率先形成0—3岁直至老年的特教服务体系,率先开办超常儿童思维训练班,并面向残障人士开展艺术教育,让特殊人群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服务人群覆盖幼儿到老年

   今年6月初,小廖的家人曾带她到长宁特教中心咨询,从此进入特教部门的关注范围。不久,长宁特教中心为她开展了医、家、校转衔会议。此次特教中心老师偕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5医院康复科主任入户评估,共同制定救治方案。专家认为,目前没有针对她病情的有效治疗药物,最好的办法是开展康复运动,并带来一个好消息:接下来有望送康复上门。

   “康复费用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但我去跑过很多家医院,面向成人的康复尚且资源紧缺,孩子做康复更加困难。如果能送上门就太好了。”小廖的外公说。

   近年来,长宁特教中心将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开展幼儿早期干预和老年教育。以0—3岁高危儿早期干预家长工作坊等为抓手,关注0—3岁特殊幼儿的评估与转介。为老年残障人士提供医学保健讲座等教育支持,从而形成了0—3岁直至老年的残疾人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同时,长宁特教中心还推出残障老年课程服务,邀请三甲医院相关科室的资深专家讲解疾病预防治疗与保健知识,帮助残障老年人群实现“听自己喜欢的讲座”的愿望。

   率先开展资优生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的都是傻子?”社会上不少人对特殊教育怀着深深的偏见。长宁特教中心的研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情绪行为障碍、学习障碍、自闭谱系障碍等需要治疗矫正的孩子,还举办超常儿童思维训练班,在中国内地最早将资优教育纳入特殊教育实践中。

   从2014年起,长宁特教中心推动小学数学超常生思维训练项目,整合小学数学优秀师资,利用每周三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为小学三至四年级的数学超常生“开小灶”。学员由区内各学校推荐,当年就有20人,2016学年已达到42人。

   家庭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长宁特教中心开展数学超常生家长的线上线下指导。每月一次举办专家主题讲座,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为家长答疑释惑。项目负责老师把领域内相关专家拉入微信群,定期提供线上指导。

   随着经验的积累,超常生服务对象从数学类拓展至科技类、人文类、表演类、英语类等,指导专家主要依托校外力量。如“人文超常生”文学社团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特级教师每学期指导开展3至4次活动,戏剧表演社团依托东华大学服装艺术学院资源,每学期为“表演类超常生”提供8至10次指导。

   发挥艺术教育特长

   “每个孩子都是金子”,这是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夏峰倡导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特殊教育需要从关注开发潜能到关注激活潜能,特别是对于有潜能的特殊儿童,要给予“高期待”和“高支持”。开设各种艺术社团、举办各种展示活动,为特殊学生搭设展示平台,成就特殊的天才。

   通过摄影治疗、园艺康复、西餐制作、爱宠饲养、美术创作等社团课程,智障人士得以学会更好地解决情绪行为问题,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认识。

   八位特殊青少年摄影联展,特殊青少年达人秀决赛,自闭症儿童伟伟的工笔画个展,“随手拍,用心讲”摄影艺术治疗项目学员成果展……近年来,长宁特教中心举办了29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特殊学生才艺展示活动,残障人士来到了专业的美术馆、音乐厅,展现个人才华,唤起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

   在2012年首届特殊青少达人秀决赛上,架子鼓、爵士舞、钢琴独奏、滑稽戏等节目让1200名观众目不暇接,而表演者是唐氏综合征、自闭症、智障、盲生等残障人士。社会化运作搭建起展示的平台,让特殊人群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发表于2017年11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