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奉献西部,或者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美丽进行时,或者是他们正在回忆的甜美过去式——

我们一起品味支教的青春

( 网络版返回


  编辑的话:

  人生,有这样一种相遇。

  他们,是西部山村里的淳朴孩子;

  他们,是名牌学府里的青春学子。

  支教,让他们在最美丽的年华产生了人生交集。于是,一边是西部孩子们拥有了更加明亮的未来,更加多彩的希望;一边是青春学子们收获了对自我的思考,对人生的审视。

  本期《视点》展示几位研究生志愿者支教西部的青春片段。奉献西部,或者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美丽进行时,或者是他们正在回忆的甜美过去式。一个个故事里、一张张画面中,有他们初到西部时的触动与震撼,有他们在支教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有他们在支教结束后的沉淀与升华,更有新时代青年学子关于付出与收获、现实与梦想、个性与责任的书写与诠释……


“用生命的一部分温暖山乡孩子”

 

  人生可能是一趟70岁的旅程,拿出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温暖山乡的孩子,不是很有意义吗?

  ——复旦大学 陈之衡

  四面环绕大山,平日里吃不上肉、洗不上澡,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王民中学的师生们所处的环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生陈之衡来到这里支教已几个月了。

  1998年,复旦大学便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这些年来,志愿者们一直到宁夏西吉和贵州息烽开展支教活动。第13届支教团的16名学生于2011年8月奔赴两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助学,陈之衡就是其中一员。在5所受帮扶的学校中,王民中学地处偏远,条件最为艰苦,复旦大学只安排男生到这里支教。

  陈之衡负责教七年级政治和九年级英语,平日里上课、备课、辅导学生,一星期都不迈出校门一步。在政治课上,他不仅讲授教材的内容,还带学生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搞即兴演讲、组织辩论赛、排演情景剧、进行感恩教育……腼腆的孩子变得开朗大胆起来,对外面的世界多了几分向往,学习也变得更有动力。他们说,最喜欢上陈老师的政治课。

  在王民中学,学生的流失率很高,六、七年级各有两个班,八年级合并成一个大班,到了九年级毕业班就只剩下43人。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兄弟姐妹,男孩子辍学后外出打工,女孩子辍学后干几年活就嫁人,这在当地司空见惯。基于这种情况,陈之衡决定开展一轮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为孩子继续读书争取家长的支持。

  不久前的古尔邦节,学校放假,陈之衡到距离学校最远的周康村去家访。他和学生一起步行了近15公里山路才到达周康村,整整4天都吃住在那里,走访了13个九年级学生家庭。

  家访中听到的一个故事让陈之衡久久难忘——一个学生的大哥14岁就出去闯荡,到今年已整整10年,什么脏活重活都干过,人看上去很聪明,却不会写字。他对弟弟妹妹说:“只要你们能学习好,我在外面打工也就心安了。”陈之衡听说这个事情后感到很酸楚。他告诉学生家长,知识能改变命运,要尽全力让孩子读下去,经济上有困难,要想办法克服,他也会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帮助。

  陈之衡曾是复旦大学广播台的主持人,在去西吉支教前,就联系广播台台友会开展募捐,为王民中学的孩子们购买图书。2011年的国庆节后不久,经过他精心挑选的289册新书运到了学校,装满两个书柜。这里有《唐诗鉴赏词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还有各种能力拓展与百科知识方面的书,孩子们爱不释手。

  图书多起来了,书架显得紧张,陈之衡又发动学哥学姐捐款,定制了5个书架。教学之余,他与“大后方”的老师同学们保持联系,呼吁大家向孩子们捐赠生活学习用品。陈之衡还把有望深造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名单整理出来,提供给外界,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

  虽然与外界沟通很多,但是很多人仍然无法想象陈之衡经历的艰苦。王民中学所在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评价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平时,陈之衡吃的是花卷馍和炒土豆,菜里没有肉,只有一点油星。实在想改善生活,只能煮大米吃。11月时,那里已是天寒地冻。因为缺水,洗澡只能去西吉县城。然而,陈之衡却感到心里很安宁,很踏实。因为他常常想到,自己生于河南省一个贫困县,正是因为国家助学金和各界好心人的帮助才完成了学业。“良知告诉我,应把这种爱传递下去。这里的物质生活固然艰苦,但我做的却是一份可能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圣工作。”陈之衡说。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发表于2012年2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转载: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