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师说 | 纸条提问激发课堂新变

( 网络版返回


  原创 教师博雅 教师博雅 2023-07-08 10:02 发表于上海

  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是老师用他们优秀的言传身教,填充了无数学生的梦想与希望。“教师博雅”推出“师说”专栏,讲述“教”与“学”的动人故事。

 

纸条提问激发课堂新变

文 / 董少校

单位 / 上海音乐学院

 

  作为一名身在艺术院校的思政课老师,我在课堂面对的是音乐相关专业学生,时常琢磨怎样上课才能让这群活跃又敏感的青年爱听并有收获。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春季学期,我尝试在教学中设置“有问必答”环节,结果发现效果不错,带来了课堂新面貌。师生直面并讨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教材上的原理能够与身边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这学期课程名称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对象是全体研一学生。此前同批学生已跟我上过一门思政课,再跟我一学期,授课形式理当有所变化,否则他们难免听得倦怠。于是我引入了提问与回答。每次上课前我发放小纸条,用于签到,也可写下听课感想或疑问,下课时收回。我特地向同学们说明,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并不局限于教材相关内容,如果觉得难为情,可以匿名。课后,我把问题整理出来,次周下课前一刻钟左右在PPT展示并分别作答。问题导向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学生纸条提问算是一种教学尝试。

  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涉及历史哲学文化、社会热点事件、论文写作技巧、个人职业规划、爱情亲情关系、心理情感困惑等,包罗万象。如何看待年轻人祈福上香?如何看待每月工资2000元?怎么看待宝马冰激凌事件?虐待小动物是否需要立法规范?如何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共处?及时行乐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吗?做精尖人才还是全面发展?读研时该不该向家里要生活费?为什么难以像父辈那样存得住钱?对未来发展与家人意见不一致怎么办?沮丧时如何快速调整自己?如何原谅一个曾伤害过你的人?如何与持续输出负能量的朋友共处?没有创作灵感怎么办?……从第一周到第十五周,四个班同学总共提出270个问题,映照出当代青年的成长烦恼与对学习生活的认真思索。

  我从第二周开始作答,不漏一个问题,到第十六周全部回应完毕。

  有同学问为什么马太效应很普遍,我说马太效应能解释一部分社会现象,人在顺应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时候,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违背规律则可能导致退步。

  在讨论笑果脱口秀被罚事件时,我说可以看到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折射出文艺评论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

  在谈到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观点时,我试图从社会共同体角度说明,人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发展自己的各种条件,在学习生活中不必把他人当障碍或约束。

  尽管同学们的问题看起来五花八门,实际上或多或少与课程有关联,我依照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尽力给予回应。问答交流中,我倡导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向社会,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努力改变现实境况,如果一时无法改变则去理解和解释,不必在心里纠结。

  有学生问如何看待网红在安福路打卡导致交通阻塞的现象,我说可以不称他们为网红,而称为市民,有文化底蕴的街区建筑为公众共享,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交通问题可用适当方式疏解改善,如果人流一直密集,设立步行街也不是不可能。

  有人问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因为招生太多,我说招生规模扩大让更多家庭得以享受高等教育,彰显社会发展进步,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校、学生自身等合力应对,不能怀疑扩招本身。

  我的回应并非标准答案,就是敞开来谈自己对各种问题的想法,在分享中寻求观点的碰撞激发与情感的劝导安慰。

  坦诚的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一直保持着纸条提问的积极性,越来越乐于表达。我从大家的听课表情发现,回应问题环节比理论讲解更受关注和欢迎。那些问题和困惑是同龄人都可能遇到的,PPT翻到问题汇总页面时,抬头率会猛然上升。有时我邀请提问者或感兴趣的同学先谈体会,我再给出自己的判断,呈现多样视角。第十六周的期末反馈让我意外又欣慰,一大批同学说对“有问必答”印象深刻,从中获得认识自我和社会的新体悟,乃至进而称赞“这是大学生涯中最有意思的一门课”。

  回应问题势必压缩理论讲解的时间,我曾担心课堂旁逸斜出,但反复思量,还是认为值得。思政课需要顶天,把握理论精髓要义,也需要立地,贴近学生思想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主体地位理当得到充分尊重。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完教材、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习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成为信念坚定、正直善良的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手段,理论讲解还是问题回应,乃至外出考察、实践展示、观看视频、论文撰评、试卷考核等,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大目标。我想,回应问题的做法可以在未来教学中继续探索和优化。

  
     (发表于2023年7月8日“教师博雅”微信号编辑:马晓敏。转载:搜狐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