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一个学期的学生记者

                 
  
  今天是7月8日,上海交大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20周的星期六。这个学期快要过完了,我的研一生活眼看着就划上句号。这是一个适于回顾往事的时间。昨天下午我去南区超市买冷饮,那里也已经清空了冰柜,等待着盘点。


  没有多少叹嗟的时间,一个学期真的就这么溜过去了。寒假里提前从家乡回来,耐着性子坐下来看书、写课程论文,那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情,都可以数得过来,110周年校庆、鲁迅新文化周、在夏老师的课上轮流发言……忽然之间,都过去了。每周要上六七次课,要花一天半的时间用来值班,都过去了。上学期那种回到交大的新鲜感已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平常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个学期多少做了一点事情,最可留待回忆的,或许是做学生记者的经历吧。


  因为在研联参与组织了两个活动,上学期我被指派写了两篇新闻稿,都是当晚完成。辛苦是辛苦一点,还是忍过去了。2005年12初,我听了阮次山的演讲,也与一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记者的初中同学聊了一会儿天,受到了很深的触动。在那之后,我仿佛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以为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多一些努力,至少是试试看。几位老师让我帮忙写报道,我照办了,似乎还算顺利。和《上海交大报》的编辑老师联系上之后,合作的平台便搭建起来。从这学期初开始,我就进入当学生记者的状态了。


  我曾经想过,媒体与设计学院有一批以新闻传播为专业的本科学生,我也来做记者,跟他们比能有多大的优势。虽然已经是研究生,但我的文笔很有限,思路不够开阔,这对写新闻稿会起到很大的束缚作用。怎么办?只是尽力而为吧,试试看。校园里有一个学生记者的群体,可以把“做最优秀的学生记者”当作自己的目标——那便是,要向社会上的记者学习,也要向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同行”们学习。我知道,《益友》报有一批记者表现非常出色。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给交大新闻网写了一些篇稿子,大致可以向指导和关心我的各位老师做交待。似乎可以说,每篇稿件后面都可以讲出一个曲折的故事。从文学性角度来说,这种稿件多是应时的报道,没什么价值,有些人根本不屑一顾。不过我也听到一种有种说法:新闻是历史的草稿。那还是马虎不得。只管用心写,是非优劣留给别人区评说吧。我曾见到自己的报道被团委、就业办、生活园区、后勤集团等单位的内部报纸以不同的方式摘编。有的稿子单是在交大新闻网就有五六千的浏览量,加上社会转载和报纸刊登,那是个更大的数目,影响多少都会有一些吧。


  当天的活动一定当晚回去写稿件,无论多晚都要完成,发给编辑。在研联几个月逼出来的这个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很多稿子是第二天凌晨写出来的,不过一样保证编辑老师在上班时可以看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校园直播世界杯,结束就已经是凌晨时分了,最后到四点多才写出千八字的报道。“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王小波这句话我在心里闪现了很多回。我没有下笔千言的本领,尽管手边有不少资料,很多段落也还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出来。


  我写过两个长篇报道,分别是关于保卫处和牛马社的,都有四五千字,不过都被枪毙了。现在回想起来,可以找出多个不能发表的理由:逻辑混乱,主题不明,选材失当……在反复的思量中,可以体会到坏稿子何以为坏稿子。我还有一篇稿件没有面世,关于今年3月初的植树节。我花了大半个下午,在现场采访了包括谢校长、马书记在内的十几位师生。因为一些特别的缘故,我的稿子没有发表。植树的那片荒地是一个阔大的练兵场,为我提供了宝贵的采访经验。那次我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如果你做得足够Professional,会有人期待你去采访他。


  写得多的时候,三天可以写五篇;发得多的时候,一期报纸可以发三篇。那都是叫人快活的事。最近一段时间比较顺利,连续八期报纸登了十篇文章。第二届大学人文节从预告到开幕到总结,前后写了四篇稿件,算是单个活动最多的了。这学期也跑到医学院一次、徐汇校区两次,报道那里发生的活动。做学生记者可以认识很多人,开阔视野。第一周我写了2006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的报道,而第十九周我写了200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的报道,有开有合,形成一个不封闭的圆环。


  在5月30日那天,我去复旦大学参加哲学系50周年的庆祝活动,听范云芳和闾丘露薇两位记者的演讲。那是一种非常坦诚的交流,她们把自己最宝贵的经验和最真切的感受和盘托出了。她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从范云芳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孜孜追求的品格,一种背水一战的气概。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她一直在努力,尽管是在穷乡僻壤,还是可以凭借独特报道脱颖而出。闾丘露薇在外面像条汉子,有一股拼劲儿;在公司里,她又是一个有现代气质的女性,业务素质高,善于合作。和她们相比,自己是差得远了,何止是十万八千里。我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一个记者。有几个朋友觉得我做记者会很不错,唉,很多情况可能是他们不知道的吧。


  就在听演讲的过程中,我收到了一个电话。那是Ebay易趣的人事总监委托秘书打来的,一方面感谢我写稿子报道了他们,另方面表达一种以后成为同事的愿望。五六年之前我就在易趣做过兼职,对它印象很好;它来交大做活动,招聘暑期实习生,我就顺便报道了。是出于对那条新闻线索的珍惜,也是出于对老东家的感恩和怀念。当时我也采访过人事总监,请她介绍情况;我没有想到,她很认真地对待了这件事。不管有几分真意,Ebay易趣能够向我递出橄榄枝,于我也是很感激的了。


  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毕业以后能到解放日报或者文汇报当记者,毕业前有稿子在上面发表。去工作看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据说要有关系才能钻进去。毕业是一年半以后的事情吧,可以慢慢准备;在上面发文章,倒是可以追求的。因为有通讯发到了校园网,解放日报的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我,希望改动一下发到报纸上。我就把所有的采访材料和联系方法转给她。几天之后,文章顺利见于四版头条。这真是我没想到过的,一不小心,一个愿望就实现了。在其他报纸上发稿也都有几分偶然。或许,只是一个开端吧,以后可以继续努力。


  北京的中国高校报业协会要派一个学生记者代表团出去访问,编辑部推荐我去。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出去逛逛。不过只是一时的活动,自己不知道以后会走向哪里。下学期我该做些什么?作为学生记者,可以开拓什么样的报道领域?怎样让自己的文笔更漂亮一些?还有,要再仔细地想一想,自己适合做一位记者吗?在学期末整理一下思路,也算是留个纪念吧。十年之后,假如我成了记者,可以看到这个幼稚的开端;假如我在别的行业工作,也可以知道,自己曾经有过做记者的梦想和尝试。
                 
             2006-7-8  
0: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