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立十周年 殷一璀、沈晓明致信祝贺

( 网络版返回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员工代表正在表演原创配乐诗朗诵《乘着教育的翅膀》,表达倾情教育、不懈追求的执着。摄影/董少校


   本网讯(特约记者 董少校 上海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晓晶)今天(1月12日)下午,主题为“砥砺奋进,积健为雄”的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立十周年庆典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分别为庆典发来贺信。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李曜升出席庆典并致辞。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开启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十年发展之门。

  殷一璀: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传媒

  殷一璀在贺信中指出,10年来,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坚持育人为先、读者为本、服务教育,主动顺应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整合多种教育媒体资源,精心打造“一网三报八刊”的教育资讯平台,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广泛报道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努力为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的交流服务,成为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为上海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上海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殷一璀希望,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以成立十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教育服务的公益性的特点,坚持贴近师生、贴近教育、贴近社会,把握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把握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努力传播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着力增强教育媒体的亲和力、吸引力,推进转制改革,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激活内在动力,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传媒,为推动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沈晓明: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发展

  沈晓明在贺信中指出,10年来,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作为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直属的教育专业传媒集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育人为先、读者为本”的办社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广泛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沈晓明指出,10年来,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全体员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适应传媒发展趋势,先后建立了上海教育新闻网、教育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形态,逐步构建了报网刊联动的多媒体传播格局,进一步提升了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的能力。

  沈晓明希望,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以10周年社庆为新的起点,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作为教育专业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新闻传播能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在庆典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宣读了市领导贺信,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杜慧芳代表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对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坚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成为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传媒。读者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孙雅艳在发言中感言,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出版的各类教育报刊,使她不断获益,不断成长,她代表千千万万读者对总社的辛勤耕耘和巨大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上海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曹荣瑞在庆典上作了主旨报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书记仲立新主持了大会。

  【聚焦十年】

  媒体品种丰富多样


  2001年1月12日,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党委、市教委决定将原上海教育报刊社、少年报社、上海中学生报社和《康复》杂志社合并组成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希望通过体制调整、资源整合,把教育报刊事业做大做强。

  经过十年的发展,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已拥有16个媒体品种。其中包括:3种报纸,分别是《东方教育时报》《少年日报》《上海中学生报》;8种杂志,分别是《上海教育》《现代教学》《上海托幼》《成才与就业》《当代学生》《好儿童画报》《教育参考》和《康复》;此外还与上海文新集团合办《新读写》杂志,与湖北长江集团合办《探秘》杂志。2010年2月26日,上海教育新闻网(www.shedunews.com)正式开通,同时创办《上海教育手机报》,并按分众模式推出了“校园视频推送系统”(黄浦区试点),从而使总社拥有了3种数字新媒体,开始探索“报刊网”联动的新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

  活动品牌颇具影响

  经过十年的发展,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形成了上海教育博览会、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等30余个活动品牌,成为教育报刊延伸服务、联系读者、扩大影响的重要载体。

  比如上海教育博览会,从2004年开始,已经举办7届,每届观众超过10万人;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世界已举办31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作为中国唯一的授权组织者,已举办23届国内选拔并参与国际比赛;学前教育年会,从2004年开始,已举办2届,每届出席人数超过5000人、提交论文超过5000篇;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从2009年开始,已经举办2届,海内外有100多万青少年参加。

  发展势头保持良好

  十年来,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经历了磨合发展、整合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阶段,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坚持“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形成了“总社—分社”管理体制和经济目标责任制,总社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了以品牌报刊为龙头的报刊布局,采编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坚持“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体两翼”经济结构,在努力稳定发行经济、提高广告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十年共创利税近4亿元;四是坚持“人才强社”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采编、经营、管理三支人才骨干队伍,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超过50%。

  【展望未来】

  努力建成一流教育传媒集团


  曹荣瑞说,未来十年,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一,主动适应教育事业新一轮全面改革与快速发展。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将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在服务中赢得地位,在服务中扩大影响,在服务中获得发展。更加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结提炼、宣传推广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新典型;努力巩固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同时更好地对接教育的整体布局,包括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不仅要建设好自有的传播载体,起到教育系统内宣的作用,还要有勇气通过主动策划话题、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热点、评点社会舆情、评选优秀新闻等方式,对社会教育舆论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主动适应以数字化和媒体融合为特征的传媒业态转型。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将通过报刊网联动发展,整合提升总社现有媒体资源,弥补总社现有报刊覆盖面和传播方式的不足;其次,开发数字化采编、经营、管理系统和全媒体产品生产平台,使纸质媒体内容实现多次开发、多次增值,推进流程再造,锻炼人才队伍;再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即时、互动、海量”等优势,真正把教育媒体办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共建共享、互动交流”的传播服务平台,从而赢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第三,主动适应事业单位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认识总社作为两委直属单位所具有的政府延伸职能和服务职能,进一步认识总社作为教育专业传媒集团同时具有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进一步确定总社的目标定位和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厘清我们适用的人事、财务、资产管理规则,为总社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管理环境。

  曹荣瑞指出,未来十年,是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内涵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十年。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将努力建设成一流的、现代的、受人尊敬的教育传媒集团,建设成宣传和推动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庆典结束后,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交响乐团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员工为与会嘉宾联袂奉献了一台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发表于2011年1月12日上海教育新闻网“首页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