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普陀区紧抓生态课程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
( 网络版,返回
)
本网讯(特约记者 董少校)栩栩如生的企鹅标本,精致逼真的“雪龙号”科考船模型,写有科考队员寄语的留言簿……记者日前来到上海市金洲小学极地科技馆,立即被一种探索极地、亲近自然的浓厚气氛所包围。这里是该校《极地探秘》课程的重要活动基地,也是普陀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普陀区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项目实践。经过几年探索,普陀区以生态课程建设为可靠载体,区校合力开发生态教材、修建科普场馆、完善运作机制,积极倡导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初步构建了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框架格局。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普陀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生态课程,在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彰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具有普陀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尊重环境、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四大课程系列。每个系列中又包含若干子系列,连缀着多门课程。
例如在尊重环境的绿色地球系列课程中,普陀区形成了中小幼、社区教育有机衔接的生态课程系列,即在幼儿园开设《绿色小天使》、在小学开设《绿色小卫士》、在初中开设《绿色志愿者》、在高中开设《绿色探索者》、在社区开设《绿色公民》,通过一系列课程,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又如中华农耕文化课程中研发了《农耕文化常识读本》、《五谷专题简介》等教材,依托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拓展学科知识,增进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得益于普陀区教育部门的鼓励和扶持,各级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动性,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生态课程。金洲小学《极地之旅》教材图文并茂,介绍了南北极的自然环境、典型动物、相关科学考察活动等,成为同学们了解极地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亲密伙伴。该校定期开展极地探秘学习活动,还邀请南北极科考队员到校作科普报告。在生态课程的熏染下,同学们不仅写出了《南极蜂巢岩》等科技文章,还编辑极地小报、绘制南极地图……生态保护意识在心里生根发芽,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充实极地科技馆的展出内容,完善各年级《极地探秘》教学方案,并办好科技节活动,努力实现‘放飞金色理想,到达生命绿洲’的办学愿景。”金洲小学党支部书记王健告诉记者。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生态课程、和谐教育、幸福人生”为办学追求,与同济大学地球海洋学院紧密合作,开展“地球学”生态课程建设,诠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本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生态的视野看待课程,不仅积极开发《地球化学》、《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等生态类校本课程,而且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中全面融入地球学理念。
郑冲副校长形象地说:“将地球学融入教学全过程,不是说让每位老师都提着一个地球仪去上课,这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比如语文老师在讲授古代山水诗时,可以把生态和谐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我们打破学科之间、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藩篱,就是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天地人情怀,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济二附中还组织开展地质科学考察、综合社会实践等项目,搭建以课程为中心、相互补充转化的生态实践模式。在普陀区教育局支持下,该校正筹建地球空间探索馆、环境科学研究室等科技创新场馆,已经初具雏形。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说:“地方行政部门有责任把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部署落实到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中,并贯彻于各所学校与教育教学各个阶段环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他表示,面向未来,普陀区将进一步突出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国家、区域、学校三级课程,并创建一批创新教育实验室,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综合渗透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发表于2010年12月21日上海教育新闻网“区县时讯”。责任编辑:刘晓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