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中小学教师期盼“减压增能”

( 网络版返回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及其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怎么样?老师们有怎样的困难和期许?相关教育职能部门需要采取怎样的举措?华东师范大学近日发布“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对此作出了回应和解答,“减压增能”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热切期待。

  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教师工作压力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身心不佳的状况不时见诸报端。调查显示,教师实际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小学教师平均周教学工作量为13.0节,初中教师为12.1节,高中教师为13.2节。从调查中对教师实际周教学时数与教学工作量水平的自我评价、工作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交叉分析来看,在目前阶段,小学教师每周11~14节课、初中教师每周10~14节课、高中教师12~14节课的教学工作量水平,更有可能让教师感受不到过重工作压力。

  课题组发现,中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普遍偏重。小学、初中、高中分层来看,26~35岁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最重,感受到的工作压力最大;36~45岁的高中教师平均周教学工作量为14.2节,承担的教学任务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更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研究人员指出,为减少教学工作安排上的随意性,促进学校中的公平,有必要确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一些报告中提到,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工作实际超过8小时甚至更多、参加新课程改革后工作负担加重,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教学准备、上课和作业批改之外,承担了过多额外的工作,如学生管理、撰写各种计划与总结、应对检查、参加会议等。专家认为,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应着重从这些与教师的专业活动关系较小的事情入手。

  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往有人把教师当作“教书匠”,认为教科研只是少数“教(科)研员”的事情;如今,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活动已经司空见惯,在他们的专业生活中深深地扎根。在受调查的教师中,大多数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总计87.6%的教师至少每月都会从事一次教研活动。在所有参与课题科研活动的教师中,有23.3%的教师参与过校级或以上的课题项目。被调查的一万多名教师大都有论文公开发表,超过四分之一的教师发表了4篇以上论文。

  研究发现,没有主持课题的教师习惯用讲授法和练习法来实施教学,而主持各种课题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则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尤其是主持校级及以上课题的老师,更愿意突破传统教法,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此外,科研表现相对优秀的教师往往很清楚自己在教育教学的专业发展方面还应有怎样的提高。

  教学工作量过大是限制教师从事科研活动、追求专业水平提升的最大因素。课题组指出,要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确保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教科研活动,增强专业能力,带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级部门在制定校本研究计划时,应充分认识、尊重教师当前所感受到的工作困扰,诸如评职称难、外界行政干扰太多、领导的专业性权威不够、成果发表渠道不通畅、考试压力大等。学校应采取系统化的思路,疏通好与教科研相关的各个环节,让教师从研究计划中看到他们有能力实施好教科研,并得到切实的好处。

  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和队伍稳定性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既是从业者谋生的一种手段,又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途径。本次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各方面因素的满意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人际关系满意度非常高,成就感满意度一般,社会地位、社会尊重满意度偏低,经济收入满意度非常低。只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对经济收入感到满意,62%的教师考虑过离职。

  研究者认为,需要切实制定和贯彻相关政策,重点改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收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权利、地位、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等各项规定,需要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城乡、学校层次、性别之间的差异,提高教师满意度需要分类进行,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兼顾整体。同时,教师的态度和观念成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应致力于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观念,同时提升其教学技能。

  对于六成教师存在离职意向的状况,课题组指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容乐观,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引起重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看,教师的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不高,就会产生离职倾向。各级部门应切实关注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精神状态,为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

  相关链接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钢教授牵头主持,在9省市抽取11190个教师样本,历时三年完成。课题组在调研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和智能分析工具的大型教师教育研究数据采集分析、政策支持和监控平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数据库”,将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教师教育状况和完善教师教育政策提供有效、可靠、科学的理论与智力支撑,服务于国家教育教师体系创新。

  该项目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合作与支持,并获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资助。《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专著日前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特约记者 董少校
 

   (发表于2010年11月22日上海教育新闻网“基础教育”。责任编辑:刘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