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80后校长傅欣:援藏可以是快乐的

( 网络版返回


  特约记者 董少校
 

  带着对亲人师友的热切呼唤,带着对西藏那片热土的深沉眷恋,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7月18日,傅欣和同伴们从日喀则回到上海。对他来说,为期三年的援藏任务顺利完成了第一年。

  “说援藏这个苦那个累,就可以不工作了吗?不行,还得做,所以喊苦叫累是没用的。为什么不把援藏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出生于1980年的上海援藏教师傅欣,现任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从繁华大都市来到离家5000公里、海拔38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他本有喊苦叫累的理由——比如母亲和岳母罹患癌症,刚读小学的女儿需要陪伴,他要靠药物才能正常睡眠——然而他没有。他不喜欢和人谈那些有“泪点”的话题。

  在西藏采访期间,记者几天跟踪傅欣活动,多次与他长聊,深深感到他是一位有爱心、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他把福利院孩子视为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难全心投入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和团队力量提升日喀则教育质量,把这当做莫大的快乐。在这位“80后”校长身上,洋溢着一种叫作崇高的东西。

  怀爱心有情怀
  弱势群体孩子一个都不能落下


  2016年夏天,包括傅欣在内的4名管理干部、36名专任教师相继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干部服务3年,教师服务1年。傅欣担任这支40人工作团队的队长。

  实验学校小学部有100多名孩子来自日喀则市第二福利院,很多人学业基础薄弱,甚至染上欺负低年级学生等不良习惯。有老师提出,不要收这些学生,免得在统考中拖后腿。傅欣说:“我们一所好学校还把他们推出去,哪所学校还愿意收呢?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毁了。要把他们教育好,一个都不能落下。”

  傅欣把工作队带到福利院,分年级、分学科辅导他们学习,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一起开展趣味活动、庆祝生日。上海教师分成两批,每个周六轮流去。

  看着那些缺父少母、没有生活来源的孩子,傅欣觉得应多做些什么,给他们多一些关爱。他在福利院领养了刚刚两个月大的小男孩,把他当作儿子,经常去看望,带去家的温暖,陪伴他的成长。

  “致敬,我亲爱的上海老师!致敬,我远方的上海亲人!”7月8日晚,一台简朴而热闹的晚会在日喀则市第二福利院举行,孩子们表演舞蹈、歌曲联唱、诗歌朗诵等节目,答谢上海援藏教师,在他们别离之际送上诚挚的祝福。

  傅欣拿起话筒致辞,眼眶湿润了:“今天是我女儿的生日,看到你们我也想起她。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不会放弃一个孩子。上海援藏教师和你们在一起!”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今年,实验学校小学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日喀则224所学校位居第5名,较去年一举上升31个名次,其中也包括被认为“拖后腿”的福利院孩子。援藏教师周末的辅导与陪伴起到了强内功的作用。9名学生升入内地西藏班,2名来自福利院,实现了福利院孩子升入内地班零的突破。

  在支撑傅欣抛妻别女参加援藏的各种力量中,有一种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情怀。面对种种不如意的环境和条件,他坚持永不放弃。学生的成功也是老师、学校的成功,傅欣为这种共同的成功而由衷快乐。

  大胆闯小心做
  趟出一条“组团式”援藏新路子


  以往的教育援藏大致为分散顶岗式支教,一两名干部教师到日喀则某所学校或教育局去工作,布点广而单点人数少。新一批援藏为“组团式”,几十名干部教师集中进入同一所学校。然而,“组团式”援藏如何开展工作,全无先例可循。

  面对困境,傅欣和工作队白手起家,大胆闯、小心做。他开展工作的首要出发点,是上海教师与本地教师充分融合。他决定,上海教师不教毕业班,信任本地教师,把出成绩、拿奖金的机会留给他们;各级职位实行“一岗双任”,不免除一个本地干部,上海教师担任兼职负责人,沪藏教师共同推进教学育人。

  本地教师的原有利益没有受到任何损害或威胁,反而有了开展新工作的搭档,真正把上海老师当成了自己人。由于不带毕业班,上海老师可以腾出精力去开发校本教材、组织社团活动,成为毕业班教师的坚强后盾。

  傅欣也特别注意他本人与本地干部的团结。学校党总支书记为法人代表,傅欣作为校长只做事、不争权。他为学校争取来3000万元建设资金,花钱的事情由书记签字;哪怕是要推荐一位优秀教师,他也拿到班子会去讨论,时间太紧就直接与书记电话、微信联系。他和书记也结成了亲密的合作伙伴。

  傅欣把上海基础教育的核心经验——注重教研与师资培训移植过来,增强学校内生动力。得益于“一岗双任”的制度安排,校级和各学科层面的教研活动从无到有开展起来,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成为常态,新老教师在教研组的平台上取长补短。傅欣主抓这项工作,新教师、薄弱学科、教研组活动是关注的重点。

  “傅校长经常去听青年教师上课,参加评课,不仅让年轻老师得到业务能力的提高,对于老教师也是很大的触动。这样的校长在日喀则恐怕找不到第二个。”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初中汉语教研组长梅林花说。

  一年来,上海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小学部学业水平考试在日喀则名列前茅,初中部中考成绩稳居西藏自治区第一名,高考文科、理科上线率双双达到100%,此外还留下22个学生社团、28册校本教材……把沪藏融合作为基本原则,主抓教研与教师培训,趟出了一条“组合式”援藏的新路子,丰硕的教学育人成果彰显了傅欣的教育智慧。

  能负重敢担当
  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尽管“组团式”援藏是把几十名教师集中到日喀则的一所学校,然而傅欣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这里,而是希望让边远牧区的孩子们也能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援藏工作队为日喀则所属的亚东、江孜、拉孜、定日、萨迦各县开设专题讲座6场,组织跨区域教育活动3场。

  在“组团式”教育援藏实施一周年之际,涵盖一区五县10所学校的日喀则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作联盟宣告成立,实验学校牵头,搭建起一个共享教育资源的平台。这在西藏开创了先例。

  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具有地处城市的优势,对各县学校的优秀教师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这里要放开名额招聘一名教师,对他们来说是“飞升”的大好机会。当实验学校大量缺编的时候,傅欣并没有到县城中学“挖墙脚”,而是一举招聘了12名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

  在傅欣看来,“好学校一定是能够培养好教师的学校。下去挖教师固然有利于本校成绩的提高,但对县城和牧区的孩子则是灾难。作为好学校有责任把教育生态维护好,不仅不能挖墙脚,还要尽力让他们的师资水平也跃上一个台阶。”

  对于36名专任教师来说,为期一年的援藏进入尾声,7月18日踏上回沪的旅程;然而对傅欣来说,“组团式”援藏初现成效,实验学校“创建十二年一贯制精品学校”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未来两年将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方面下功夫。

  “接下来我打算做三件事:在实验学校成立日喀则市教师培训基地,以在岗培训方式让边缘县域教师获得名师带教的机会;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专业力量关注教育援藏,为日喀则教育把脉;把优质教育联盟的作用发挥好,让县里的学校随实验学校一起提升进步。”傅欣说。

  把优质资源辐射开去,正是“先富带动后富”在教育领域的朴素表达。傅欣致力于提升日喀则教育质量,由一域而全局,在干大事的援藏实践中收获大快乐。

     (发表于2017年7月19日上海教育新闻网。责任编辑: 宋硕。本文减缩版在同日《中国教育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