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高等教育要为培育世界公民贡献力量
( 网络版,返回
)
本网讯(特约记者 董少校)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全球教育合作日渐密切的时代里,大学应如何履行人才培养的使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11月18日,联合国学术影响力项目将在纽约正式启动,中国有20多所高校名列发起单位。该项目旨在通过联合国与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倡导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近日,在上海举办的“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高等教育要为培育世界公民贡献力量。
培育世界公民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地球逐渐变得像一个小村落,“世界公民”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赵昌文认为,世界公民就是能够把公民精神内含的自由、真理、正义和关怀等理念从一国之内推广至全球范围的具有特殊国别身份的个人。理想的世界公民会在不够完美的世界里积极地行动,探索使世界更加美好的思想、技术或制度路径。
当前,一些国内大学过分注重投出、产出方面的指标,认为获取了多少资源、发表了多少论文就是大学影响力的标志。专家指出,这无疑是将多维度的大学功能简化了,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的培养是大学学术影响的基本指向。
与此同时,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培养。赵昌文指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灾难与教训表明,没有公民精神支撑的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不可能造福社会。大学是处于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社会机构,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一所大学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担负起世界公民的培养任务,正是在全球化时代衡量该大学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标准。”赵昌文说。
培育世界公民,大学可以有所作为
大学的学术影响在于,具备从不同角度对世界公民精神的形成予以推动的诸多功能,包括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专家指出,研究机构特别是大学有能力通过学术影响促进世界公民的形成。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介绍,该校以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大学为目标,不仅致力于社会服务,也让校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结晶。同济大学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怀有慈善之心、怜悯之心,并加强国际合作,派出和接受更多的国际交流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心胸。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对学术影响力项目的启动满怀期待。他说,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大学的责任越来越多地上升到对整个世界未来发展的责任。该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通过本科交流生计划、大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努力让25%的本科生有跨国跨校学习经历,本学年已有400名本科生走出国门,到海外访学。华东师范大学还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建设国际教育园区,架构多元文化交融、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
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公民精神
文化具有跨越国界的魅力。联合国公共信息与传播副秘书长赤坂清隆认为,中国经典著作中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例如儒家的哲学,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跨文化的。他还说,中国提出,要让每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感到安全,建立一个公正和正义的社会,而且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这些价值都能跨越国界,为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曦指出,随着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的转变,人们对世界公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国文化应当更多地融入世界公民的精神。当前,从“拿来主义”到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成为中国学者的重要使命。未来世界公民的培养,需要汲取不同文明的精华,学术交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应,高等教育应该为此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认为,随着联合国学术影响力工程的启动,中国高校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这将扩大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将使中国的教育机构为促进世界教育的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表于2010年11月4日上海教育新闻网。责任编辑:刘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