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下班路上的旧书店 ( 返回 )
安西路是一条又窄又短的马路。我借住在新的居所之后,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宣化路到愚园路之间的一截。路边有家旧书店,一窗临街,旁边挂着“出售收购”的薄板,除此再没别的店牌。这里很是局促,约摸十平方米的样子,除了 半面墙摞满书,半面墙陈列古玩,靠窗的地方还摆着一张方桌,做饭,吃饭,喝茶。店面就是住所,饭灶和书堆近在咫尺。路过时顺便望一眼,并不见得里面有多少顾客。天气晴好的日子,店老板把书摆到弄堂里的铁床上,方便人们选购。想来他未必指靠这养家糊口,只不过随意打理一下,会友谈天,顺便补贴一点家用。这里的书种类芜杂,新旧不一。窗口摆出来的书有部分出自“文革”时期,学习“老三篇”辅导材料,鲁迅语录;也有民国年间的,教人们如何写信 写便条,文学心理学应试问答,另外还有一批近期的书画类图书杂志。从旁边绕到弄堂去,可以看到没装裱的书法作品,捆扎着竖在缸里,就像水果摊上卖甘蔗一般。那床书很是惹人喜爱,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卷本《红楼梦》,有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有《王元化画传》,还有鲁迅的散文杂文集。宝贝藏在书堆里,细细翻检寻觅一番,时有逢见故人的欣喜。我选出中意的四本,略微和老板讨价一番,二十五块成交。 吃过晚饭,我就迫不及待读了起来。《书法刻印——批林批孔专辑》是散页书,出版于1974年,翻开册页,浓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书法、篆刻都是很传统的东西,经过上千年积淀流变,成为具有丰厚内涵意蕴的文化样式。在特殊的年代里,它们经历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多重变革,呈现出一种诡谲奇特的面貌。且看书法“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含义真是丰富极了。单从外廓看去,新魏碑的形体不可谓不稳重端庄,正文、落款、印章的布局不可谓不完善周全;但再细细鉴察,不免觉得荒谬滑稽。从价值内容看去,它批林批孔,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较古人的言志、咏言相隔若干重,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艺术形式看去,它文句是大白话,书写的是简体字,落款只有日期而没有署名,不伦不类。这幅书法作品就像包裹着苍蝇的琥珀,保存了既往年代的片断图景。篆刻作品也有这样的特点,满是“斩草要除根”、“狠狠痛打落水狗”等热辣辣的词句。韩天衡有两件作品入选,一方朱文一方白文,印面布局、文字线条都很是可观。他是我篆刻老师的老师,所以格外留意。韩天衡的朱文印排在篆刻作品的最前边,上面说:“我们现在思想战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查一查,是伟大领袖的话。 再看另一本小册子《魂》,戴晴的第一个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同批“散文丛书”里还包括季羡林、茹志娟、穆青、秦牧、贾平凹、孙梨、王蒙等文学大家,阵容庞大,气势不凡。但这书装帧真简单,封面是白色的底子,有幅人们围火起舞的简笔画,除了书名、作者,还有部分篇名罗列出来,宛如一首小诗:“永远的怀念/时光,你做了什么/勇气——献给一株无名的小草/循着心灵的指引/系在腰际,那柔韧的灯芯草/生活,属于自强不息的人/岁月,留不住”。打开书,题头或篇末时有线条画,包括两张插页,朴素雅致。那个年代不兴腰封,也不会让外在的装饰喧宾夺主,讲究以内容取胜。其时作者已过不惑之年,满志踌躇,正是事业不断飞升的时候。在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散文中,她感事伤时,念物怀人,在文字里寄托着对生活的真挚深沉的情感。想到后来作者路途坎坷,言论行动时遭掣肘,读这些文字更觉有一种穿透时间的力量。《小说集〈不〉后记》开篇即说:“人,往往是寂寞的。”像一个寓言,或者预言。1989年春夏之交 风波后,戴晴在秦城监狱度过了几个月。十六年后她重新公开发表演讲,质疑三峡工程,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网上能搜到的最新消息是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时候的事,她费尽周折自己买机票去德国,争取到说话的机会,表达心声。《系在腰际,那柔韧的灯芯草》中说:“我恨生活中的不公正。但当你说尽世道中的冷漠之后,我却要时时去体味尚存的和不断涌出的新的温暖。否则,干嘛活着呢?”二十多年之前的文字,好像与当今现实存在某种神秘的伏笔与呼应。全书最后一句话是:“人终于长大了,一切都变得沉重起来。”她的苦难悲剧意识,她的坚韧的抗争,从来都没有改变。 在纷乱的旧书中发现《魂》,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那时害怕店老板察觉我的欣喜,装作毫不喜欢的样子,把它插回原处。大浪淘沙,它就是滚落到岸边的一只贝壳,所幸没有被海浪击碎。当初,戴晴被曾经服务过的报纸称为“不过帝国主义的走狗”,书也被销毁。把《魂》拿在手里,书页已经泛黄,插图背面就像包过生铁,锈迹斑斑,但我觉得,这真是一本有趣的值得品读的书,特别是与生活的大书比照着读。店老板仁慈得很,开价只要五块钱。我还选了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徐铸成著《报海旧闻》。当时看到一册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选,内中收有不少似曾相识的名篇,可惜付款时忘了拿出来。老板说,“屋里的你还没看呢,以后有空再来吧。”我也这么想。旧书不旧,启发总是新的。上海文庙、北京潘家园都是规模很大的旧书市场,泡上半天,花百十来块钱能买一大袋子书,乘兴而往兴尽而归。这个旧书店呢,小归小,其中也精品叠现 ,正是应了一句古话:“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未必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却也有存在的好处,为这座城市增加一些别致的趣味。没有读完的两本可以留待以后慢慢看,这也无妨我得了闲再去翻一翻,没准儿,还会有新的发现。
2010-5-5 立夏
《魂》书影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