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心怀良知,追求真相 ——胡展奋印象 ( 返回 )
“新时期,是谁最早揭露了中国存在毒品?”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胡展奋,《新民周刊》主笔、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此时此地,是高校教育新闻核心课程高级培训班,台下鸦雀无声。答案很让校报记者们出乎意料:“胡展奋,被忘记的。” 胡展奋当记者已二十多年,做过许多新闻调查,1991年的报道《疯狂的海洛因》影响尤其大。它如平地一声响雷,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久已遮蔽的事实:中国大陆毒品死灰复燃。揭开这个盖子,胡展奋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不仅个人遭到禁闭,而且被一些领导认为“无党性无纪律”,面临着“与国家为敌”的指控。 所幸,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看到了刊载此文的《南方周末》,作出批示。他反问:为什么新华社没上报这个情况?要求公安部组织力量去云南反种毒、反吸毒、反贩毒,并要求教育部编写禁毒教材。这个批示也为胡展奋解了围:他可以获得自由,继续工作。 曝光乞丐村,揭露黑金矿,胡展奋在新闻调查的路上越走越远。前不久,他介入中学女生黄一馨跳楼事件的调查,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艰难,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报道所产生的力量。 李惠利中学初一女生黄一馨跳楼自杀了。胡展奋转载了她父亲的博客,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却引来了明显是有组织的体制内人员的攻击谩骂。这种压力激起了他的同情心:要揭示黄一馨之死的隐情。当时,学校、班主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推卸一切责任,黄一馨班上的同学及其家长都被要求对媒体禁声。胡展奋知道,近两年本地并非没有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只是被掩盖了,给外人一种上海教育界无风无浪的印象。他想,一定要把真相公布出来,让有关方面吸取教训,免得更多青少年无辜地死去。 这是一位记者与一个庞大的体制的抗争。胡展奋辗转得知两位学生家长是教徒,将心比心,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而后由此联系到其他三位家长,总共联系上五名学生,在律师见证的情况下作了录音。学校方面对胡展奋的调查举动掌握得一清二楚,千方百计阻止稿件的发表。电话如雨点打过来:教委的,卫生局的,外事办的,总工会的……其中也不乏老同学、老朋友。无奈之下,他和总编只能关机应对。压力大极了:如果胡展奋是官员,他的仕途将由此终结;不过他的身份是记者。卢湾区政协常委呢?胡展奋极端地想,那是花瓶,而且是一个小小的花瓶。在政协常委和新闻良知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李惠利中学初一女生跳楼之谜》发表了,疑点变得清晰起来,班主任对黄一馨的责骂侮辱悉数再现。有关部门对事件开展调查,不但证明胡展奋的报道完全属实,而且还有新的事实被揭示出来。教育局、学校分别上门向家长道歉,支付了大额度的赔偿金。中学生之死引起了人们对教育体制的反思,改变还在继续。 胡展奋事后分析,如果家长要去法院告学校,那他们真是求之不得,从那些电话里也能看出利益相关方的连接多么紧密,还能指望得出公正的判决吗?他通过自己的报道,借助所在媒体的力量,最终做成这件事。真相得到了,代价也很大:他树了很多敌。 讲台上的胡展奋倜傥潇洒,头发一丝不乱,西服光洁挺拔,手势坚定有力。无需讲稿,同样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个“新闻突破”的主题,三四个事例,整堂课就饱满丰沛了。他做过,那些都是他的切身感受,所以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往在《新民周刊》多次看到胡展奋的头像和文章,这次能够近距离听他讲课,十分难得。课后我问:“是不是可以说,做这个中学生自杀的调查的时候,你心里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胡展奋回答:“我觉得是尽人力吧。社会有改变,都是一点一点来的。”听得出心底的那份自谦与自重。胡展奋还不无自嘲地说:“吃这碗饭,不长肉!”这时候,他倒像一个顽童了。
2009-11-19
(发表于2009年11月23日《上海交大报》第四版 ,署名若何。责任编辑:杜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