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学者、艺术家、鲁迅亲属共为鲁迅画像
——我校第二届“大学人文节”暨“鲁迅新文化周”闭幕
( 网络版
,返回
)
5月19日,我校第二届“大学人文节”暨“鲁迅新文化周”闭幕。钱理群所作演讲《鲁迅如何为人子与为人父》,为系列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名家演讲各展异彩
“鲁迅新文化周”每天推出一场讲座,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和知名人士解读鲁迅先生。在5月15日的开幕演讲中,鲁迅长孙周令飞提出了一个简单却又不同寻常的问题:“鲁迅是谁?”他觉得,鲁迅被抽象化、空洞化了,应该还原一个幽默的、和蔼可亲的鲁迅。周海婴也跟众人分享了他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陈丹青以艺术家和普通读者的身份,细致入微地感受了鲁迅和死亡的多层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从文本入手,展现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汕头大学的王富仁教授关注的是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他的独立精神品格推崇备至,把他和孙中山、胡适同列为20世纪中国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化名人。钱理群把鲁迅和周作人、卡夫卡、傅雷等作对比,审视作为家庭成员的鲁迅,咀嚼凡俗生活中的人生况味。
既有微观上的文本细读,又有宏观上的思想评价;既有学理方面的深入研究,又有兴致方面的贴心感悟。几位演讲者就像手持不同乐器的演奏家,以纪念鲁迅为主题,共同奏响了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希望类似的活动多一些”
早上本来要值班,但佟同学早做了安排,保证自己能听到钱理群的演讲;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他出席了全部的五次活动。他说:“2003年钱理群教授作客第一届‘大学人文节’,很可惜我没能参加,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了。他们的演讲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让自己对鲁迅的零散了解变得系统化。”
人文学院的赵老师是研究文学理论的学者,他很高兴能借这次机会与同领域的专家共同交流。一位来自机动学院的女生多次提问,感受那种在沟通中学习的乐趣。她对记者说:“‘鲁迅新文化周’办得很好,希望类似的活动多一些。”
一场场精彩的报告让学子们着迷不已。陈丹青演讲那天,阶梯教室的台阶、前排空地上满是席地而坐的同学,门口和窗外还有几十人站着听完了演讲。星期四晚上,外面风雨交加,活动现场却热浪滚滚,宾主问答气氛异常活跃。还有不少同学是慕名从复旦、华师大等专程赶到闵行来参加“鲁迅新文化周”。
夏中义:期待一个丰富多彩的鲁迅形态
“我们请来了研究鲁迅的专家、对鲁迅感悟至深的艺术家、鲁迅的直系亲属来做演讲,期望让鲁迅先生以丰富多彩的形态活在校园文化里。听到的是声音,看到的却是活生生的存在;演讲者的话是用生命做抵押的,因而是有分量的。能够在一周的时间里把他们集合起来很不容易。‘鲁迅新文化周’在仪式上很简朴,在精神上却很隆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人文学院教授夏中义这样说道。
钱理群教授认为,交大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文理交融,很有意义。夏中义教授说:“从提问的环节来看,不少同学对文化信念的吸纳更多的依赖于大众传媒;他们愿意思考,可是思考的空间非常狭小。我们要再接再厉,希望每年都能有好的想法,办一些实在的活动,为大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优质的思想资源;这样,转化校园风气、推进人文氛围建设就不会是空话。”
(发表于2006年5月22日《上海交大报》。编辑:郑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