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在红其拉甫感受中巴友谊

( 电子版返回

 

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我到新疆红其拉甫山口去参观。

客车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出发,沿河谷穿行。两边是高耸入云的冰山,黑白相间,显示着一股威严的力量。这里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在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等之间。流水淙淙,河谷里长着稀疏的青草。一片薰衣草映入眼帘,给高原带来鲜亮的颜色。当地塔吉克人以放牧为生,成群结队的牛、羊、马悠闲地吃草,机警的旱獭在砾石上窜动,似乎它们才是高原上的主人。

车越爬越高,四周变得迷茫起来,下雪了。细碎的雪打在车窗玻璃上,瞬间变成水滴流下来。上海正是盛夏六月,想到这,不由觉得雪花飞舞是一个奇观,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多么大。经过一段密集的之字形盘山路,再前行一小段,猛然看到一幢巍峨的国门屹立在雪山之间,这就是红其拉甫山口了,它界定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高的口岸。

上世纪6、70年代,边境高原上修建起1200多公里的中巴公路,巴基斯坦境内的数百公里也由中方援建。这项工程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被称为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成百上千的筑路人为此献出了生命。几十年来,中巴公路多次修扩建,成为中巴之间的友谊路,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更是重要经济走廊。

国门几十米外有一道低矮的不锈钢铁门,光溜溜的,顶上不带任何铁刺。铁门两侧各置横穿公路的布条围栏,示意游人不要越过。不远处耸立着带有国徽的界碑。铁丝网在雪山蜿蜒开去,一面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精神抖擞的边疆守卫者。铁门和布条围栏就像虚设,如果不是在边境,一个小孩子也能轻易地翻过去。几年前我去西藏亚东的中印边境,看到那里有两国的武装力量在守卫,还拿着摄像机互拍。奇怪的是,在红其拉甫除了在边防检查站遇到战士,在边境前沿居然不见军人站岗。这该是源于两国的相互信任吧,“巴铁”毕竟名不虚传。

铁门那边活跃着一群巴基斯坦游客,有大人也有小朋友,三三两两地拍照。同行游伴们刚排练过《我和我的祖国》,身在国门自有一股豪情,我们就唱了起来。没想到的是,巴基斯坦的游客聚在一起,向中国这边挥手致意。

我们想用汉语或英语表达什么,可是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我们也不懂,猜想起来该是“唱得好”或“再来一个”的意思。于是,我们对着他们,相隔一道铁门四五米的距离,又唱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英文版《生日歌》,他们挥手更起劲了,小朋友甚至也在欢唱。音乐成了两国陌生人的共同语言。

天上还下着小雪。红其拉甫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平地的一半,我觉得脑袋有点晕,理智告诉我该早些回车上休息。可邻国观众的热情又感染着我,他们挥手呼喊,完全没有散去的意思。同伴们也说,再来个他们熟悉的,唱《友谊地久天长》吧。我不会歌词,就用“索多多米来多来”代替,嗓子沙哑,居然也十分尽兴。那边游客们欢呼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阴郁的天地间绽放。我想,这种吸引力固然来自现场版的合唱,更根本的还是在于长久以来两国的友好关系。

回到车上,我有点头痛,可能是高原反应。心里却是兴奋的,沉浸在国门合唱的奇妙体验中,仿佛当了一回刘德华。更难忘的是那群素昧平生的游客,对另一个国度的人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好感,不惧风雪。客车开到边防检查站,我看见路边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八个大字:“中巴人民友谊万岁。”

 

作者:若何(校友)
 

2019年6月27日红其拉甫返回塔县途中初稿,6月28日改定
 

(发表于2019年7月15日《上海交大报》第四版,署名若何。电子版交大报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