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长今故乡  看人看事看景

韩国记者的“拿手好戏”
                 

( 网络版请看这里返回

                 
  ◎董少校(上海交通大学文艺学05级硕士生)


                 
  中国大学生记者在韩国考察采访,同时也成了当地媒体追踪的对象。如此一来,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韩国的记者,见识到他们的“拿手好戏”。
  
  采访完李丙勋导演以后,《东亚日报》社的女摄影记者要我们拍个合影。当然了,她要的照片不是大家齐站在台阶上伸出两个指头喊“茄子”的那种。她请李导演坐在中间,大家半蹲在不同的台阶上望着他,做出拍照、倾听或记笔记的样子。姿势变来变去,这位记者还是没有满意的意思;我们早就不耐烦了,李导演却非常配合,或许他早就习惯了韩国记者们的这种“安排”。


                 

 

▲与《大长今》导演李丙勋(中)合影


  将“摆拍”进行到底,这可能是韩国各路记者们必杀的绝技吧。我们在《大长今》主题公园参观时,《中央日报》社有位摄影记者闻讯赶来,想给我们拍照。他把大家带到御膳房,要众人把数码相机对准那些坛坛罐罐。他引导大家站立不同的姿势、做出不同的动作,尝试多种组合,忙活了大半天。后来,该报刊发了一张照片:人物分散而不凌乱,表情生动而不夸张,人物突出,背景交待得非常清楚。这样的照片放在报纸上,读者可能会一目了然;可有谁能知道,乍看起来很随便的样子原来是故意做出来的。
                 
  抓拍,还是摆拍?这个问题新闻界已争论很久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成抓拍的声音似乎更响亮一些。韩国记者对摆拍可能已经见怪不怪,哪怕可以在我们的活动时抓取一些有意思的瞬间,他们还是会想尽办法,摆拍一些符合他们眼光的照片。好看或许是好看了,可这样的照片背离了画面主角的意愿,究竟还是不是真实的新闻?
                 
  韩国记者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手提电脑。采访时他们往往带着电脑记录。《中央日报》的两位文字记者在汉江边采访中国大学生,顺势找个石凳坐下来,女记者提问,男记者在电脑上速记;采访结束的同时,文字也基本整理好了。我和几位同学接受《东亚日报》的采访,更是领略了那位记者的高明:他两眼紧盯着电脑,受访者回答的时候,他就在对面噼里啪啦地敲键盘,采访、记录两不误。这种单兵作战的本领真叫人佩服。
                 
  可能是因为快速输入的瓶颈难以突破。韩文可以打字很快,他们“所听即所得”,省去了整理录音这个步骤。对于抢时间就像抢钱一样的记者这种职业来说,带笔记本电脑去采访的好处再明显不过了。
                 
                 

    (刊于2006年9月8日《北京青年报》,2006918日《上海交大报》转载。临时主编:铁铮。pdf版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