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这里的每一个窗口,都是一个天才”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办学故事 ( 返回 )
董少校
从1951年上海音乐学院设立少年班算起,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走过了近70年办学历程。上海音乐学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开展大、中、小一条龙办学,夯实中学和小学阶段的培育,为高端音乐人才培养固本强基。上音附中不仅教学生学习演奏技巧和学科知识,更传承艺术文化精神,通过迎进来、走出去,稳步推进办学国际化,取得卓越实效,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上音附中为大学输送着源源不断的预备力量,向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殷承宗、陈燮阳、闵惠芬、俞丽拿、陆在易……当初校园里的青葱少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一个个名字在世界乐坛熠熠生辉。 1949年,历经苦难的中国获得了新生,从革命战火走来的音乐家贺绿汀到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院长。百废待兴之时,音乐人才培养纳入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通盘考虑。贺绿汀脑里一直装着一个问题——如何真正提高音乐人才培养质量?
此函呈报后,很快获得批准,“少年班”得以重建,1951年10月开班上课。这正是上音附中前身,开启了大、中、小一条龙办学的新征程。将小学、中学、大学打通,一体化培养音乐高端人才,这是国内首创、国际少有的大胆举措。 1952年,行知艺校音乐组并入少年班。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成立,1956年随院部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同年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儿童音乐学校(上音附小)建立。1996年,上音附小并入上音附中,确立了延续至今的办学格局。目前,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是一所包括小学三年、中学六年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专)。
贺绿汀认为,少年班和附中的举办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抓住了音乐学习特点,技艺性强,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幼功,尤其是演奏专业,过了一定年龄,学乐器进步就慢了;二是可以为大学部本科培养预备生。改革开放之初,当不少地方一哄而上准备办音乐学院时,贺绿汀禁不住给他们“浇冷水”,认为音乐学院的大中小学要有合理安排,如果不办好音乐小学和音乐中学,高等院校就没有合格的新生来源,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所以头脑千万不能发热。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丁缨介绍,这些年,学校遵循贺老擘画的“大中小一条龙”蓝图,紧紧抓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艺术实践等各项工作改革创新。比如在教学方面,深化探究音乐教学规律,构建“基础层—拓展层—专精层”的教学层级,创新“教、学、演、练、导、赛”有机融合,即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导、导中演、演中赛、赛中再学的循环,形成“个别化—个性化—精品化”学生专业发展生态链,“三层级六形态”蔚成特色。
2019年,上音附中与院部合作推进“朋辈导师”项目,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大学生担负起帮助和指导附中学生的责任,通过导德、导学、导管、导助,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年轻一辈的团结互助精神和责任意识。历史悠长的“大中小一条龙”办学在新时代注入了新的内涵。 七十载日月光华,七十载乐声悠悠。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遵循音乐人才培养规律,不仅教学生学习演奏技巧和学科知识,更传承艺术文化精神,凝聚成优良的办学传统。老师们的教导引领学生向前发展,成就个人事业,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乃至在国际上展现中国的音乐魅力。
上音附中注重学生的音乐基础教学,引导学生勤学苦练,循序渐进,自觉练习演奏成为校园风气。1960届毕业生张念冰记得,她从王秀卿老师那里懂得了民间艺人练艺的刻苦精神,投入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中。雪停后,她把椅子搬到葡萄架下,单练一个“滚”法就花若干小时。冰冷的手指练得火热后,伸到雪里,等凉了后继续再练热。夏天,则将出汗的左手练到快速换把流畅为止。
同为当初少年班的一员,丁芷诺一直记得首次学习演奏会的情形。每名同学上台演奏一首小曲,又兴奋又紧张。梁寿琪同学别出心裁,弹完汤姆生一首曲子时,自作主张加上一个结尾音。第二天,班主任程卓如严肃地告诉同学们:作为一个音乐家,要尊重作曲家的原著,要不断地研究作曲家的意图,才能得到专业的进步。这样的教导让学生在后来的音乐道路上持久受用。
附中老师敬业爱生的精神感染着一代代学子。如今担任附中副校长的周挺难以忘怀,恩师范大雷给了他为人为艺的珍贵指导。第一次课上,范大雷瘸着腿走进琴房,因为他患肾病引起脚肿,影响到走路。周挺在演奏曲子,范大雷从各个角度观察他演奏的状态,过后再分析演奏中的优缺点。一节课下来,收获满满的周挺惊奇地发现,范大雷由于讲得太投入,整节课都不曾坐下来。周挺对恩师感激至深,饮水思源,两次参与举办以致敬范大雷老师为主题的音乐会。
程卓如担任附中首任校长。学校起步阶段条件艰苦,她给同学们讲述《牛虻》的故事,仿佛让大家看到一个为革命信念而坚韧不屈的意大利青年斗士的形象,点燃了奋进的激情。琴房不够、经费奇缺,怎么办?自己动手!师生们一起建造土琴房,女生踩拌泥浆、制作泥砖,男生挑砖砌墙。低矮朴素的小屋凝结着大家的心力,同学们从中学会坚毅和刚强,学到自力更生的难忘一课。
“学深、学透、学到家!”很多毕业生都记得金村田校长这句教导。学生六点半起来长跑,跑完后站着听校长训话。他说:“我们要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国家每年要花两千元培养你们一个学生,你们要努力,将来成为国家需要的音乐人才!”“我们那时候想学却没有条件,你们要珍惜这些条件啊……”一声声,一句句,大冷天里钻进学生的骨髓,在他们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成为珍贵的精神养分,激发起浓浓的使命感。
斯特恩1979年访问中国,走进上音附小,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上海演出的西方音乐家。他穿着红色的上衣,在当时中国大片蓝灰色的服装中,显得与众不同。斯特恩走过一间间琴房的窗口,聆听学生的演奏,为年轻一代精彩的钢琴、大提琴表演鼓掌喝彩。他还手把手教学生,以生动的教学方法感染了师生们。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党总支书记张锷说,音乐是一门跨越国界的语言,那一个个窗口如同现实的隐喻,外国人从这里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中国人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斯特恩的访问在上音附中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却昭示着这所学校的开放胸怀,瞄准国际一流,迎进来、走出去,凝聚成国际化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学校把国际一流的音乐名家请进校园,举办大师班,向师生传授领先的理念和技巧方法。仅在新风乍起的1980年,就有美国斯特恩、澳大利亚汉斯卡恩、罗马尼亚加拉茨等到上音附小开设大师班。学生年纪轻轻就受到业界名师的熏陶,在学艺道路上打开视野,不断攀登。
大胆走出去也是上音附中一以贯之的办学思路。学生走上国际音乐赛事舞台,与世界各国的顶尖高手同场竞技,展示风采,看到差距。从1959年殷承宗在奥地利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算起,上音附中的学生接连在国际大赛摘金夺银,为国家赢得荣誉。
1983年,首届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在英国举行,作为评委中唯一的中国人,吴祖强亲历了上音附小应届毕业生王晓东的参赛演奏。在他眼里,这个胖胖的孩子就是一个老练的演奏家,开头几个音就把人们吸引住了。演奏结束时,一向不动声色的评委居然鼓起掌来,在场的听众更是热烈鼓掌不停,王晓东不得不再次出场谢幕,评委主席告诉吴祖强,他已经忍不住打了最高分。王晓东不负众望,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年轻人的演奏实力。
截至2020年4月统计,上音附中的学生累计国际获奖 678
人次,国内获奖817人次,硕果累累。基于学校在国际音乐赛事的卓越表现,1993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三年中连续四次获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奖牌,这种殊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音附中的国际化办学探索成就卓越,广受认可,201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校,2018年先后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