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籍洋人”的“少校”
山东大学 李明娟
(网络版,返回)
少校的全名是董少校,山东高密人,是我的老乡,用他自己的话,北京开奥运会那年,他就满三十岁了。少校是一个感情细腻,喜爱文字,勤于记录、善于观察的善良青年。“少校”这个名字,寄托了父辈对他投戎的愿望。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1998年他来到上海,就读于交通大学能源系,毕业后在沸点投资公司工作了一年,在汇丰银行工作了两年。出身能源系的他,目前却在交大读着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少校是个有故事的人。
少校是我尊重与学习的对象,因为他的勤勉、他的敬业、他的认真。22日下午,在人大会面的时候,我恰巧和少校坐在一起。我发现从那时起,细心的他就一直在做笔记,在韩国的几天里,白天他积极的采访、摄影,而无论白天的任务多重,每天晚上他都要整理采访笔记。临行前,侯老师和李老师要求我们在韩国要多用心,要做一个“全天候记者”,现在看来,少校无疑是做的最好的一个。不仅勤勉,少校还多才多艺,有着一手篆刻与摄影的好手艺。
最后应该交代一下少校“华籍洋人”称呼的由来。韩国之行,我们有专业、全程的导游和翻译,语言交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许是过于投缘,抑或是出于对英语的偏爱,在韩期间,少校和接待我们的韩国国际文化产业交流财团的崔奇永先生一直用英文进行着密切的交流。这点让我们,尤其是有些女生比较“嫉妒”。补充点题外话,崔奇永先生不仅高大帅气(据目测,高于1米8),而且才华出众,毕业于韩国著名的高丽大学,主修新闻专业,跆拳道和摄影都获过国家大奖。言归正传,少校和崔先生亲密接触的后遗症就是直到我们回到祖国怀抱的那一刻,少校始终坚持用英文和我们交流。实在忍无可忍的我们,奋起反击,经过蓄谋,一致同意送他这个“华籍洋人”的雅号。不过,说实话,对少校的英文功底,私底下,我们还是相当佩服的。
(节选自《2006中国青年学生记者“传媒互动”采访团在韩国》之五“我的兄弟姐妹”。
发表于2006年9月26日《山东大学报》。相关链接:山大学生记者赴韩国访问。)

作者李明娟在《大长今》主题公园。董少校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