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不必过虑,适当留意——“眯眯眼”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哲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1年底,一则来自三只松鼠公司的广告引发热议:有网友翻出该公司2019年发布的酸辣粉产品海报,发现里面的模特具有“眯眯眼”“厚嘴唇”等特点,认为存在故意丑化中国人的嫌疑。三只松鼠公司随即发布声明,为模特妆容不符合大众审美并由此产生不适感向公众致歉,表示已进行页面的替换。事实上,这已不是“眯眯眼”第一次成为舆论焦点,近来,在清华美院毕业展、电影《雄狮少年》主角造型、陈漫迪奥模特照片、塞尔维亚女排运动员不友好动作等中外事件中,“眯眯眼”频频出现,不时引起“辱华”“歧视亚洲人”等激烈批评。这些事件也启迪人们沉下心来思索:应如何理性看待“眯眯眼”现象?

 


   “眯眯眼”本为中性概念,用以描述人的眼睛小而细长的状态,对应于单眼皮或翘角眼,显著区别于浓眉大眼。通过常识可以判断,周边亲朋好友有的为单眼皮、有的为双眼皮,在人群中各占相当高的比例。眼睛大小、是否眯起只是身体个别部位特征的细微差异,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自古以来,小眼睛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样貌元素,历代仕女图中十分常见,与人物动作、衣着和环境相谐,散发着悠悠情韵。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重要人物王熙凤姿容美艳,点睛之句即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令读者过目难忘。及至近现代,小眼睛依然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积极审美要素。著名画家林风眠笔下的不少仕女眼睛细长、尾部上翘,眼珠并不明显,别具娴静柔媚韵致。

   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碰撞,西方人对东方认识越来越深,形成并不断强化一些偏见,“眯眯眼”逐渐成为关于中国人刻板印象的一部分。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曾留下记录说,他们的眼睛很小,无论是眼睛还是眉毛,都是外侧比内侧高。这些并无偏见的描述后来成为西方人构建中国形象的参照。按照批评家萨义德的论述,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方,对亚洲和中东进行夸张塑造,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这种构建出来的东方形象既有神秘性、浪漫化的一面,也有威胁性、可憎性的一面。一批西方小说和电影中的东方人物既具有眯眯眼、厚嘴唇、大板牙、长辫子等身体特征,又具有残暴、懒惰、贪婪、堕落等恶劣品质,随着这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眯眯眼”演化为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代表性因子,指代东方人的负面形象,包括中国人在内。


   由此可见,如今中国存在两种关于“眯眯眼”的认识:一种是出于生活常态和中国审美传统的眼部细长,无需大惊小怪,是身体之美的构成要素;一种是来自东方主义偏见的“眯眯眼”,是长久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人丑化与贬斥的特定符号。两种看似针锋相对的认知并行于当下,是开放的中国与外部世界融合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错位。当然文化差异也带来包容合作、取长补短的契机。了解了“眯眯眼”在中西语境中的演化历程,就可以理性面对生活中不时出现的“眯眯眼”事件和现象,既不必过虑,也要适当留意。
 

   “不必过虑”意味着,无需对“眯眯眼”过分敏感、焦虑,眼睛细长是人之常情,在不同文化场景看到时,应综合判断,不能将“眯眯眼”跟“辱华”简单地划等号。当一名眼睛细长的演员或模特出现时,如果伴随乐观、友好、勤劳、诚实、正直、慷慨等优秀品质,那自然不会引发歧视的联想。事实上,“眯眯眼”显出负面意味时,往往是与剧情、台词、场景、动作、表情等因素共同起作用,如此可归结于审美判断偏差、宣传策略失误、个人道德缺陷等。作为旁观者,应尽量避免质疑行为者有“辱华”或“歧视亚洲人”的动机,毕竟动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评析效果影响时也应实事求是,不必上纲上线夸大危害。


   三只松鼠酸辣粉广告“翻车”是多因聚合的结果。一方面,老式的电视机、电话、热水瓶、搪瓷缸、斗笠等营造出怀旧的情调,另一方面,女模特目无表情的脸、穿短裤而放肆的坐姿、上衣含义不明的中英文等都显得气氛诡异,既有悖于怀旧风潮中常见的端庄恬然的情感基调,又不符合受众对食品可口美味、食客欢喜兴奋的审美期待,要素搭配错乱;加上包含可能产生误解的“眯眯眼”,最终引发众怒。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观看者形成了这组广告阴郁、冷漠、傲慢、病态的印象,很容易把传播失败的症结归于画面的核心要素——眼睛。于是,“眯眯眼”给广告带去的致命一击。尽管如此,这是一个企业因操作失当而背离大众审美的案例,不必给涉事者扣上“辱华”的大帽子。消费者自动远离广告宣传的产品,相关公司就会为愚鲁短视的行为付出巨大的经济和声誉代价。

   “适当留意”则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既要持有开放心态,对多样化身体特征加以尊重和宽容,又要坚定文化自信,对自我东方化的倾向保持警惕。周围的人有高矮胖瘦之别,身体或完整或残疾,眼睛或大或小,都是多元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出于某些身体特征而看低特定群体,也不必为自己的身体条件感到焦虑或产生优越感。恰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自我东方化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主动迎合西方对东方的固有印象,按照“西优东劣”的陈旧思路,过于强调自身文化中神秘、堕落等特征。自我东方化当然要不得,文化交流传播中涉及“眯眯眼”时更要加以留意,妥善处理,瓜田李下避免引起无谓的质疑和非议。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涵养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审美自信,对“眯眯眼”现象可以出于平常心去对待。

     (发表于2022年1月28日“法国理论”微信号责任编辑:刘阳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