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表达》第十期简介
                 
 

( 返回下载杂志

 


 

 

表达  2007年12月  总第10期

 

主    办

    人文学院团委

    人文学院学生会

 

指导老师

    汪雨申

 

 

 

《表达》编辑委员会

 

主    编

    董少校

 

副 主 编

    劳  佳  陈志辉

    陈丽媛  李  辉

 

编    辑

    石莎莎  陈志辉

    劳  佳  董少校

    李  辉  李广良

    田  靖  王海荣

    张洪彩  吕  鹏

    陈丽媛  梁  莹

 

封面设计

    李  娟

 

美术编辑

    劳  佳

 

 

凝思

  *我的不幸要求得到你的仁爱        张蕴艳  1

  对于神的思考                     吕  鹏  3

 

学术苑

  *以爱的名义                      汪雨申  7

  自以为是与认识论的必然性         余致青  11

 

小说

  *枪炮与玫瑰                      李  臻  15

  *藏玉佛                          刘嘉硕  20

 

纸上电影

  *邂逅贾樟柯                      董少校  27

 

特稿

  *远去的风景(四章)              别业青  31

  *谁比女人更坚强                  陆劲松  35

 

书香一瓣

  *潺潺的湘水绵绵的愁              周婉君  36

 

成长感悟

  *无处遁逃                        谭牙牙  38

  *慢慢长大                        陈丽媛  39

 

放心去飞

  *知足                            陈  岚  41

  *思家的一季                      王一然  42

 

诗歌

  给希丽娅的歌                     李广良  44

  黄浦江三首                       陈志辉  45

 

编后记                             董少校  46

 

 

*文章转载于《上海交大报》,详情请看这里

 

*************************************************************************************

 

《表达》复刊寄语

 

《表达》复刊,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主事者嘱我为此写上数语,我欣然领命。

我之所以乐意看到《表达》的重新起步,是因为我坚信这样的事实:一份由人文学院学生自己创办的同人刊物,对于同学们的成长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顾名思义,《表达》就是表达,是要把涌动在撰稿人心中的思想用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一种思想和学术的交流。这种交流,不管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来说,都是须臾不可少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这就必须有交流。有交流就会有启发,有启发就有利于新知识的创造,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同时,交流的过程,也是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过程。一个人在探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了心得,有了新的发现,产生了新的思想,如果不传播出去,让同行知晓,那么,他的思想对社会就不会发生作用。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屡见不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沉浸于艺术的同时,还对科技发明备感兴趣,他一生的发明之多令人咋舌,他提出了最早的飞行器的构想,还设计了潜艇、坦克和起重机等,但他的这些发明只存在于他的手稿之中。后人公认,如果他的这些超越时代水平的科学观念和技术发明在当时就能公布,可能会使历史前进的步伐加快一个世纪。达芬奇没有向外界公布他的构思,也就没有对历史做出他本可以做出的那种贡献。他的例子充分表明,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对于社会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要交流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方式可以有许多,比如学者之间的面对面讨论,比如学术会议上的倾情讲述等等,但这些方式都不如诉之于文稿、登载于刊物,因为这样可以将其固化起来,使人们在远离产生它们的时空区域也能接触并细细品味它们。《表达》就是人文学院的同学们为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而创建起来的一个刊物,我衷心希望人文学院的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个刊物,尽情表达自己,在把《表达》办得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不断的提高。

祝《表达》常办常新,青春永驻。

 

                                                关增建

                                            2007年12月20日

 

 

**************************************************************************************

 

编后记

 

人文学院院刊前八期名字是《慧源》,从第九期开始改名《表达》。2005年秋天,适逢杂志征稿,我投去一篇,并参与了杂志的编辑。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我非常欢喜,也对这份学生刊物产生了由衷的好感。

边工作边准备考研的日子里,我对可能到来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想象:读闲书,写小说,组乐队,编杂志,办诗会……在我的头脑中,这些活动与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同等重要,会对个人成长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特别是编杂志,有利于促进同学们的思想交流,凝结彼此感情。遥想上个世纪,五四时期的学者用杂志来传播新思想、启发民智,八十年代的青年用杂志承载内心的理想和激情,实在风光无限。

慢慢地我发现,读书作文可以成为个人的爱好,宜于独自把玩,而校园里的总体氛围远不是想象中的热火朝天。《牛马》杂志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讨论,人文学院同学的参与范围似乎并不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摊子事,学习之外去做兼职,上网,或者做别的,大部分研究生对社团活动不感兴趣。那些美景今不再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期待《表达》能够出版新的一期,却迟迟不见动静;当我怀疑时间是不是拖得太久的时候,日历已翻到2007年11月下旬。

我向前任主编李辉和几位学弟学妹询问有没有兴趣恢复《表达》,他们都满口答应。在学校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这次和大家一起做点事情,也当是完成研究生阶段最后的作业吧。

“表达”的本意在于交流心得、抒发感情,在写作、编辑、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大家的融合。在征稿的时候,《表达》偏重于文学作品和学术随笔,兼收学术论文。人文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毕业生的来稿都受欢迎。我们希望藉此搭起一个沟通的平台,让来自不同专业、各有所长的师生们在这里共同舞蹈。

在小说里点出成先言“目前基本上是死路一条”会不会显得多余?贾樟柯有记录时代面貌方面的“意图”还是“企图”?“繁弦急管笙歌夜”与“丝竹管弦笙歌夜”哪句表述更恰当?……编辑和作者反复沟通,完全沉入文字的世界里。每每在这样的时候,心里会觉得格外踏实,因为我们做了符合自己身份的事。

感谢关增建老师为《表达》复刊献上的殷殷的寄语,感谢汪雨申老师对杂志编排和印刷的鼎力支持,感谢作者们的来稿和编辑们的辛勤付出。特别感谢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李娟老师为杂志设计了雅致的封面,感谢电子系劳佳同学精美的排版设计。因为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期杂志才会离文图俱佳的目标更为接近。

从第九期出版到第十期筹备,中间经历了整整两年,算到新杂志面世则为第四个年头了。真心希望《表达》能够一直办下去,吸引更多优质稿件,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如果您对本期杂志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发送邮件给我。让我们共同期待《表达》越办越好!

 

                                                董少校

                                             2008年1月9日

 

**************************************************************************************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