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回想与期望

 

 
  在家乡呆了三天,回到学校后一刻也没闲着。肚子里似乎有千言万语,憋了好久一直没来得及表达。首先是重任在肩,有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把韩国访问的长稿整理出来。这里面差不多只是记录事实,整理不同受访者的发言,把各种小册子上有用的信息翻译下来合并在一起。这里面容不得个人的感情,所以自己的心得体会只好放在后面说。写到现在,这个长稿完成得差不多了,只要明天(也就是今天,因为已经过了零点)一个白天就可以搞定,期望下午五点之前能完成初稿。
  有朋友问我,去韩国访问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对韩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深有体会,也因此而喜欢上了这个国家;要说“最大的收获”,我想应该是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外面的世界很大,自己可以努力的空间也很大。
  在韩国国立艺术大学跟中国留学生交谈的时候,我想:“自己能多在外面学习进修该多好啊!那样的话,眼光可以更开阔,可以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这不过是一个梦想罢了,自己已不再是大二大三的小伙子,可以有大把的时间用来作出新的选择。年龄的压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眼前能做的只是过好每一天,为三十岁的毕业做准备。
  在韩国期间我忘了考虑将来的职业选择,回头来却觉得,自己可以在记者这条路上做更多的尝试。去韩国之前一天晚上,我去和一位初中同学吃了晚饭,他去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记者。他在报社里得心应手,差不多是我的偶像。在去北京机场的路上,我和王萌坐在一起,也在这方面有一些对话:她说我看起来像一个记者。也许只是客套?不过我已经听好多朋友说过类似的话了,每次都会得到一种虚荣的满足。这个时候就会想,再往下走走看吧。在韩国的时候我好像也和王萌说过别的话,不过都不如这一句印象深刻。
  偶然间看到了《南方人物周刊》上的韩国专题文章《发现韩国:一个国家崛起的秘密》,佩服不已。同样是一个星期左右的采访,人家的文章那才叫文章,要长度有长度,要深度有深度。相比之下,自己写的那种新闻稿不过是小孩过家家罢了。如果说后面还有一段路要走,那该是相当长的一段路。
  当然了,老朋友新朋友都还是有的,只不过不那么值得拿出来显摆。差不多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男人和女人聊得来原因有多种多样,男人和男人聊得来,共同的话题往往是女人。我记住了劲松,因为彼此所在的城市里都有关于感情的伤心记忆;我记住了Mr. Choi,因为得以和他分享以往的恋爱经历。金翻译跟我说的含义最深的话,也是关于女人的。在去仁川国际机场的路上,他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我说没有;金翻译笑着说:“男人啊,永远都不要为女人发愁,等三十多岁以后事业发达了,女人多的是。”这话女同胞听来可能会不大高兴,灌进自己耳朵里,却是心有戚戚焉了——至少可以期望有一个吧。
  两个多月前在复旦大学听过了闾丘露薇的演讲,对她在作记者方面的出色表现佩服不已;晚上忽然看新闻知道,她去哈佛读书了。无论事业怎么成功,也还是需要学习的。想想自己现在正是在工作之后的学习阶段,不禁更加感受到了压力和动力。硕士的生活还有一年半,如果用功一点,这段时间里或许会出现新的变化吧。
                 
                2006.8.7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