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理想
( 返回
)
日子在一天一天地向前奔,就像装了永动机的大卡车,想拉也拉不住。晚上去教室自修,一会儿沉陷在宇文所安的缠绵世界,一会儿为福柯在酷刑方面的知识考古而头皮发毛。思绪总是飘来飘去的,我忽然觉得这个日子有几分不同寻常:一年前的今天,我在交大新闻网发表了回校之后的首篇稿件。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序幕,此后在学生记者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摸索和尝试,偶尔还能在校外媒体上露个小脸。怎么会有那么多想法呢?只呆了两个小时,我便离开了教室,回来写东西。已是深秋的时节,冷
风冻得我瑟瑟发抖。
曾经萌生过做记者的念头,同时又感到自己不够资格——越是读的多、写的多,越是觉得自己太小儿科。一位记者曾跟我说:你们网上登出来的,根本不是新闻!最多只是宣传报道而已……也许,致力于“宣传报道”的不仅仅是交大新闻网。整个的上海媒体都散发着八股的味道。《解放日报》可以为110周年校庆做八联版,《新民周刊》可以用
满满一期增刊报道交大与二医大的合并,而在臭名昭著的“汉芯”事件中,调查结果公布之前,他们却集体保持了沉默。对此穷追不舍做出八九篇深度调查的是谁?《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是中国传媒业的重镇,那里的自由空气可比上海浓郁多了。
然而,这并不是我怪罪交大新闻网的理由。我加入学生记者团,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得到锻炼(五六年前我曾在交大新闻网的前身焦点网做过学生记者,受益匪浅),另一方面也是
想从小的方面为交大做点事情。身边同学并不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从来不看,当然,我也不愿意去说服他们。总归有人看的吧,老师,校友,其他关心交大的人。第一篇稿件的名字叫《交大学子聆听徐中玉教授演讲缅怀巴金老人》,到今天为止的浏览量是2080.这是一个中等的数目,我已经很满足了,加上报纸和其他网站的转载,读者可能会更多一些。我的稿件的命运各不相同。就交大新闻网的浏览量统计来说,冷的
只是一两百,热的有七八千。
最近越来越多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写不出有影响力的好稿子。读到《南方周末》或者《新周刊》这些新锐的报刊,心里往往交织着羡慕与惭愧的复杂情绪。相比之下,我写的算什么啊,文字的堆积而已。看看最近一期《上海交大报》上的《我校明年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只有一句话23个字来自我的发挥(其实也是采访相关老师而得到的),别的都是从研究生院网站和《招生简章》摘抄的政策。交大新闻网10月27日发的《征兵工作动员会举行 今冬征兵工作全面启动》何尝不是这样?几乎每段每句都能找到来源:宣传横幅,网站公告,大会议程,两位领导的发言稿,征兵宣传提纲……我似乎扮演了一个搬砖头垒墙的角色。这天《新闻晚报》上的《面试专家、过来人揭密自主招生面试技巧大汇总》有我提供的三部分:评委一、评委二谈话的全部,熊丙奇文章的第二段(其实来自另一位教授,被编辑移花接木了),它们都是对访谈的整理,用了第一人称,几乎不用费脑筋。没有自己的加工和想法,简直是倒买倒卖观点的小商贩,我觉得真正的记者不该是这样的。
现实就这样,有微弱的安慰也有稀薄的无奈。几天前,正在厦门大学读大四的郑君问我理想是什么,因为面试官曾问她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如果回答“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那未免太酸腐,现在已不再是佩戴红领巾的年龄了。我也不能不承认,好久没有考虑过理想的问题。自己好像已经被这个激流涌动的时代所淹没,很少有抗争的信心和力量,只是在随波逐浪。找份工作,成个家,过上小康的生活,这可以算作理想吗?或许称为目标更合适一些。至于说中五百万彩票,那简直是投机分子的梦话。道理上觉得应该有理想,可是我不知道是什么。
我想起了
陆劲松,中山大学哲学系2005级研究生,《中大学子》的记者、编辑。广州本是波涛澎湃的所在,而劲松也是峰头浪尖的弄潮儿,思路开阔,观点敏锐,文笔优美。今年暑假去韩国访问,我认识了这位朋友,相谈甚欢。还记得在首尔市那个寂静的夏夜里,我们回想做记者的经历,谈论各自的人生规划。我脑子里是一片混沌,而劲松对自己有着明确的期望:做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他知道这条路很难走,也知道毕业后未必会选择做一个苦行僧,他说那可以成为一种理想。尽管不清楚这个提法的确切含义,我还是想到了张五常、余秋雨等人,学识渊博,在民众中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从此,我对劲松越发刮目相看了,简直把他当成了楷模。
凤凰卫视中文台是我收看的为数不多的电视节目之一,“有报天天读”尤其喜欢。昨天(10月26日),杨锦麟在节目中说到在澳门召开的一个华文媒体论坛,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每个记者都应该是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言说对我无疑是当头棒喝——是时候从个人的小圈子里跳出来了,不要再那么近视吧!以后我未必真能做记者,而公共知识分子可以成为一根警醒的弦,时时绷在心上。哪怕做学生记者也该明白,自己写的每一篇东西都不能潦草马虎。
这几天有则关于公务员报考的消息很热门,多家媒体都有报道:广电总局招收两位干部人事管理的公务员,报名者已多达8400人。这是什么概念?随便扔12次硬币而全部显示正面,概率跟这个差不多。人们从这个现象里发现了不同的东西。家长可以对孩子说:“看,大学毕业找工作还这么难,如果考不上大学,以后扫大街都轮不上你。”辅导员可以对大学生说:“一定要多锻炼自己,打好基础并拥有一技之长,否则怎么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老板则可以训诫员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更多人看到了个别公务岗位的含混
与暧昧。其实,最能吸引我的不是这则新闻可以从什么角度去写,而是在一年之后,我也将成为那1/4200,面临找工作的巨大压力。
理想,前途,现实;困顿,挣扎,奋起。一年前,一年后……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牢骚和幻想再多也没用。不论怎么难,路还是得走下去。好好睡个觉,明天继续努力吧!
2006.10.27夜~10.28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