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文章  我的音乐  我的印章  我的摄影  我的作业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摄影专题]董家庄人

返回摄影  返回村庄

三老妈(5)

焕存(8)

焕存家(4)

培全

培全女儿

焕友

焕友儿子

 

焕聚

焕聚儿子

 

焕盛(5)

培利家(2)

锡涛儿子

培举(5)

培磊(5)

我奶奶(2)

爸爸

元元

小璐

培旭

     

培来(3)

培志(2)

培志家(3)

锡华(2)

锡华女儿(3)

锡宁儿子

   

焕云

焕云家

培收

培存(2)

培存女儿

培存儿子

   

焕道家(3)

培选(4)

培选家(2)

培先

培先家

培先儿子(4)

培先孙女

 

培勤(6)

培勤女儿(2)

培仇(2)

   

焕传家里

培在

培在家

培武(3)

培武家(5)

锡会

锡会家

锡会女儿

     

培光

培光家

锡亮

锡忠

锡昌

     

培田(2)

培田家

锡辉(3)

锡辉女儿

培进家(2)

锡磊家

锡磊儿子(2)

 

培俭(2)

培欣

     

培冒

培冒家(2)

锡臻儿子

锡远(3)

锡远家(4)

汉章

汉章家(3)

汉勇

汉勇家

汉平

汉平家

培宾

培海(2)

培海家

锡江(2)

锡财

锡财家(2)

锡照(3)

锡照儿子(2)

锡军

锡军家

汉顺(2)

汉顺儿子

 

锡全(3)

锡全家里(3)

锡全儿子

锡广(2)

锡广家

汉江女儿

汉英

汉英女儿

 

锡森家

汉志(2)

锡敬(2)

锡敬家(2)

汉国

汉国家(4)

 

锡勇(5)

锡勇家(2)

锡安

培财

培亮(2)

锡振家

锡东儿子

   

汉敏(3)

汉灵(7)

锡俭

锡俭家(2)

汉波

汉波儿子

郑立贵娘

郑立贵家

郑立贵儿子

郑立贵孙

锡录

锡录家里

汉中

   

培宗

锡超(2)

锡超家(2)

汉成

汉成家(3)

汉军(4)

 

锡栓家

 

汉庭

汉庭家

培胜

培胜家

 

培平(3)

锡禹

锡禹家(2)

锡禹儿子

汉旭家

培功家

锡序

锡序家

锡序孙子

锡旭(2)

锡旭家里(2)

锡俊(2)

汉伟

锡金家

汉存

 

锡平

汉祥儿子

 

锡民(2)

锡民儿子(2)

锡建(2)

汉法(3)

汉武(3)

汉森(3)

汉奇家

足三家(2)

锡武

锡前(3)

于进福(3)

曾凡江

郑守利家

         

(共收录161人、294幅。其中20人已去世

 

絮语

在我暑假回家之前,同事坎析问我打算带什么机器、怎么拍。我说,以135胶片为主,海鸥的120相机只带两个胶卷,回去拍一点看看效果。他说那不好,不如干脆主拍120,胶卷要多买一些。135我已经拍了多年,换换花样倒也是个不错的主意。这样,我又去买了五个120胶卷。但对于具体怎么拍,我心里还是很没底。虽说120相机已经买了一段时间,但总共才尝试了两个胶卷,只看过一次效果,怎么说也是用起来不顺手。以120机器作为主要选择,未免有几分冒险,要是在某一方面把握不到位,那可能所有120片子都出问题,全盘皆输。

按照往常的经验,只要把相机带回家,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次我特意去买了一个大容量的休闲包,把两台相机都装进去。到家第二天,我便背上这个包在村里村外转悠了。

拍庄稼、拍草垛,我总觉得味道不足,好像少了那么一股劲儿;当拍到村人的全身像,状态一下子就上来了。我想起奥古斯特·桑德的人像摄影(那位不苟言笑的面包师傅好像在一直盯着我),博雅厚实,精准地记录那个时代人们的脸孔。还有姜健的《主人》系列,特定的内屋场景里,有端庄的认真生活着的人。我当即得意地决定,就这么着,把镜头对准董家庄的人,像他们那样认真地拍虔敬地拍。我在脑海里想象出这个系列的大概样子:董家庄人在董家庄,单人正面全身照,坐立不拘,室外(因为不用闪光灯),背景基本清晰且没有其他人。

乡下的日子非常简单,我没条件上网也不看电视,摄影是为数不多的娱乐了。在家的半个多月里,我的相机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就算中间外出的两天,也用拍董家庄人的方式为两位在青岛的朋友留了影。到休假结束,我就拍满七个120胶卷了。

为了不浪费村里人的表情,拍摄时我用135做了备份,即便120机器表现糟糕,我依然能得到一批保底的照片,分发给他们。照片冲洗出来了,结果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五卷135都还可以,120一部分片子拍虚了,总体差强人意。把相同场景下的135和120照片作对比,明显感觉对后者的驾驭不到位。这也难怪,120的对焦调整不像135相机那般在镜头正中有一条参考线,是虚是实全凭拍摄者的现场感觉。这次我从120方照片中选出44幅,组成了“董家庄人”摄影专题,连续地看它是“董家庄”这个大系列的一部分,单独地看则自成一体。

在董家庄,我不是因公而来的社会工作人员,不是偶然路过又匆匆离去的游客,而是一个生在斯长在斯后外出求学务工的归来者,是这个村庄里的一分子。以往四五年里每次回家我也拍照,所以再给他们拍照几乎不需要什么解释了,就是拍着玩。摄影不是纯粹的观看或凝视,而包含着一种自然的对话关系,我提出拍摄要求的时候,他们往往很乐意配合。村里有年轻人上网看到我的摄影,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起过,我想,董家庄人这个专题或许可以为他们审视自己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吧。在给一幅幅照片取标题的时候,我也是从他们的立场出发的,直接点出名字,妇女和年小者通过夫妻、血缘关系来表示。都是同村的人,那个“董”字当然就不必加上去了。

能否说这个摄影专题是我们董家庄人的自我形象展示,也是外界人走入董家庄的一条别样通道?

诚然,解读可以从多个侧面进行。照片在网页里安置妥当了,我再一次地回望这个肖像摄影专题。作为一个不收费的拍照人,我通过照片为他们带去些许的欢乐。在多户人家,我看见以往我拍的照片挂在镜框里,感到很是一种荣耀。这次的方照片和长照片加起来有两百多张,已经快递回家,爸妈会一一分发下去。从近处说,“董家庄人”展现了伴我成长的乡亲的热情善良的样子;往远处说,它留下了山东半岛一隅的历史断片,呈现了改革大潮中一个相对闭塞、集体经济趋近于零的村庄里农民的淳朴敦厚的样子,以及立村四百年未有之变局——提留(农业税)取消后村人的怡静和喜的样子。

瑞士人罗伯特·弗兰克有部摄影集叫《美国人》,单从取名来看就叫人觉得规模宏大、视野开阔、气度不凡。我的“董家庄人”也关注了特定区域里的人,只不过是中国行政区划里最小最基层的一个,拍摄手法、题材内容方面较“美国人”也简略单一得多。不过这总归是让人欢喜的。在专题初具雏形的时候,我要向桑德、弗兰克、姜健这些未曾谋面的前辈们表达我的敬意,也感谢同事坎析 (杜欣)对我摄影的建言和帮助。

董家庄人是一家。按照村委会向上级报告合作医疗时的情况,2009年董家庄共有村民440人,这里首批照片显现出来的恰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我的设想中,董家庄人摄影专题是开放的,以后可以继续拍,添加进去。

                2009年8月19日

 

其二

寒假前,我没去照材市场,就匆匆赶回家。这麻烦了,135胶卷可以在一般冲印店里买到,尽管贵了点,120胶卷则不易寻。我只有装在相机里面的一卷。去县城的影像店找,前前后后问了若干家,都不卖。最后到了一家,店老板说:“整个县城都没有,你别找了。我这里有过期的,你要的话给你便宜点。”我拿来一看,2005年到期。想到夏天拍董家庄人专题很带劲,我想还是备一点吧,好坏由它去,就花15块钱买了两卷。

可喜的是,这两个过期五年的胶卷质量还不赖,扫描成数码文件,看不出色彩感光度方面的明显缺陷。为了不浪费村人的表情,我在拍摄的时候都是美能达和海鸥一起用,至少有135拍出的照片保底,到时候冲印出来分给他们。36个片格里有一部分景物,另外的是人,我选出16幅(其中4幅为重复人物,不再用新的数字编号),放进专题里。这就是诸位可以看到的第45至第56幅。

从照片上看我的乡亲,熟悉中有一些陌生感,他们骨子里的沉实的力量尤其让我感动。生命是伟大的,不因家境贫穷而显得低贱,偏远之地涌动着坚强和善良。世世代代的生活积累熔铸在他们的性格里,淡看变化着的新奇的人和事。照片上他们在做什么?天晌了做饭,下雪了除雪,人死了搭坟。就这么简简单单,日子在继续,生命在延展。他们让我停下来,脱开在远方城市里的环境和节奏,思索生活本身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成片的坟堆呈现了先人的归宿,也昭示着活着的人们的最终走向。你看年迈的大工坐在地上砍削坟砖的神情,那么平静,那么自然,就像寻常盖房子一样。我觉得他们的生命观里有种轻质的东西,生性乐观,不把死亡太当一回事。拍摄之后,我也在反复的对视中感受到了活着的尊严。

还好,还好,两卷过期的胶卷助我发现了董家庄人更多的精彩。有过之前初创的劳作,已经顺上套,现在只是量的积累了。这就像以往村里人拾大粪,遇着路上有一滩,就铲到身后的粪筐里。看到筐里货色越来越多,会想到庄稼地里肥料更足,心头自是欢悦满足。

                2010年3月5日

 

其三

上次更新“董家庄人”摄影专题是2012年8月,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快要过去了三年。

那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家,乘高铁周五晚上到,周日傍晚离开,陪母亲两天。生命渐趋凋零,让人无奈绝望;然而陪伴又是美好的,在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面前,这是可以主动选择做的事。有空我到村里兜一兜,北沟,东岭,碰到村里人就拍点照片。能够在暑假之前的初夏时节回家,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尽管结局是悲伤的,我仍觉得,那是和董家庄接触最亲密的时光。

母亲走后,董家庄仿佛一艘出海的老船,从我的视线里远去了,模糊了。我才注意到,和这片土地建立紧密的感情关联,是因为母亲。我一次次地想象和母亲相处的情景:去村东菜地看白菜,沿着去张家屯的路一直走,将要成熟的玉米有一人多高。都过去了。那之后我回老家不再频繁,而且来去匆匆,甚至都没机会拿出相机按下快门。就算拍好了,也隔很长时间才冲洗;冲洗好了,也丢在电脑里懒得整理。待这次找出攒下的11幅照片,想不到时间已过了近三年。

拍得最多的是汉灵,一位智力有缺陷的光棍,总共7幅,全都在村东大路口一个地方,时间跨度为2009年到2013年。和他说说话,递给他一支烟,他就很快活,好像也在期待着拍照片。汉灵也老了。谁都敌不过时间的推移,按年份并排在一起的照片预示着,每个人都是世界的过客。这种感受在看到逝者照片的时候更加明显,培宗、汉敏、培田,都走了。谁也逃避不了这样的结局,包括我在内。

失去母亲的这三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董家庄和“董家庄人”摄影专题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不管我想不想,董家庄都在那里,整理照片的时候,尘封已久的记忆被重新激活。晒棒子的锡超家嫂子,麦场上的锡勇哥,浇地的焕存爷爷,一位位乡亲和我如此之近。与其说摄影是一种记录,不如说是对生命的观望,在同类人身上看到自己,特别是茫然无措时,成为心灵的抚慰。

                 2015年5月8日

 

其四

完全不敢相信,“董家庄人”摄影专题的图片更新已停滞八年之久,似乎把这档事忘记了。其实几次涌起过再拍的念头,只不过那台120相机藏得太好,已经找不到了,也不知是在董家庄还是上海。

到目前总共拍摄的107位董家庄人中,至少有13位已去世,分别为2009年董培宗,2012年董汉敏、董培田,2013年董汉成,2017年董培盛、董焕云、郑立贵母亲,2021年董汉中、董焕传妻子、董焕道妻子,2022年董培财、董培平,此外还有董培冒。当初拍摄时一大部分乡亲已上了年纪,可想到过世的人已超过百分十之,还是觉得心痛。董家庄自明代万历年间由三兄弟立村,传到今天四百多年,祖祖辈辈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春秋代序,生生不息。自己的生命活动也包含在这个规律之中,不必去尝试挣脱,也不用担心什么。好在有照片,可以留下时光的印记,哪怕只有小小的片段,也可以给生者带去些许安慰。

我给13位逝者的索引图片加上黑框,并变为黑白色,小心翼翼地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们仍是董家庄的成员,活在亲友们的记忆里。我想“董家庄人”这个摄影专题应该可以继续做下去,不久后去照材市场冲洗胶卷,可以再买一台二手120相机,下次再回家的时候继续拍起来。

                 2023年1月25日

 

其五

今年春天,我从网上买了一台近于全新的二手海鸥4A相机,也购买120胶卷,准备把“董家庄人”系列摄影接续起来。7月中下旬回董家庄期间,有意拍了5卷。拍摄过程中,有另外1卷因为操作不当损毁了。冲洗出的胶片每卷有10个片格,拍摄时原本有12幅,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各浪费2个片格。这样总共得到50幅照片。除了三五幅日光下的照片曝光量正常,总体来说曝光不足,留下教训。不过也从侧面说明,用现有的机器和胶卷,有可能排出效果不错的照片。有效照片48幅,包括已有人物20幅,新增人物28幅。原有107人,到目前为止已有135人。作品顺序按照家族相近原则重新排列,去掉图片说明中的括号。数字序号仅作简单表示,不再设置上页下页。在放到网上时,对照片的调整除了亮度、对比度,较以往增加旋转角度和等比例裁切两个项目。

我选了几幅图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几位室友评论说这个摄影专题很有意义,鼓励我拍下去。这种拍摄能够留下时间流淌的痕迹,沉淀为岁月的力量。十几年过去,有的人长大了,有的人变老了,有的人离去了。村里的环境也在变化。这个专题对我有联络感情的意义,固然是我在拍摄董家庄村民,更是我在作为村民拍摄。

                 2023年8月17日

 

其六

整理寒假拍摄的照片,添加12幅,其中3人为新增,9人为原有。这批照片普遍失焦,只有培武家与焕聚合影稍清晰。有一卷照片冲出后就是黑白,因为拍摄时操作不当,整卷只有少量几幅。有几卷色彩严重失真,怀疑是受过X光照射,只好调整为黑白。目前“董家庄人”系列摄影共收录138人、235幅,其中19人已去世。

                 2024年7月29日

 

其七

新整理暑假所拍4卷照片,此批照片质量较好,几乎没有丢失。新增15人,原有者22人23幅,共38幅。目前“董家庄人”系列摄影共收录153人、273幅,其中19人已去世。

                 2024年10月3日

 

其八

这次寒假回家拍摄3卷,每卷10幅,挑选出21幅,计新增8人,原有者12人13幅。目前“董家庄人”系列摄影共收录161人、294幅,其中20人已去世。 每卷拍摄的前两个人基本丢失。照片整体曝光尚可,部分效果欠佳原因是虚焦或傍晚拍摄时有抖动。

                 2025年2月14日

 

 

附录:

近年董家庄村民变化情况

2007年:董培杰(10月)董培最家去世。

2009年:董培宗去世。

2010年:董培利(2月)、锡久家(2月)去世。

2012年:董汉敏、董培田、作者母亲去世。

2013年:董汉成、董焕传去世。

2017年:董培胜、郑立贵娘、董焕云去世。

2020年:董焕传家、董汉灵(约)去世。

2021年:董焕道家(正月)、董汉中去世。

2022年:董培禹、董锡山、董培财、董培平去世。

2023年:董汉利家(正月)、董培冒家 、董锡民(12月16日)去世。

2024年:董锡俭(5月23日)、董汉旭(8月6日)去世。

2025年:我奶奶(1月18日)去世。

此外,董培冒、董锡远、董锡广、董培臻等已于近年去世。

(标示灰色意为不在“董家庄人”系列中)

 

摄影作品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