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老爸有话说

宝宝跌倒,不打桌子

( 文学作品网络版

 

董少校

 

设想有这么一个画面——

宝宝在房间里奔跑玩耍,一不小心跌倒,碰到桌子角上,哭了。老人赶过来,对着桌子“啪啪”拍打几下,又搂着宝宝说:“我打桌子了,碰到我们乖宝宝,好了好了。”宝宝也去拍打几下,说:“桌子真坏。”然后心满意足地笑了。

是不是很熟悉?不少老人用归罪于桌子的方法哄宝宝,可能他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在我模糊的印象中,儿时也有类似“打桌子”的记忆,或者打地,乃至打大人。这种代代相传的育儿方法有其实用性,细细思量起来也不乏弊端。

孩子处在性格养成时期,本来是他自己不小心撞到桌子上,却去埋怨桌子,这就少了一份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顶不起责任。孩子很小就有自我意识,知道这样那样的玩具是“我的”,养成打桌子的习惯后,越发分不清“我”与周围世界的界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我都是对的,别人都要听我的,给我服务,世界要围着我转,否则就不行,要大哭大闹。这对孩子成长是很不利的。

从我家元宝很小的时候开始,大人就留意,在他跌倒的时候不教他打桌子。来了新的保姆之后,看到有用“打桌子”法来哄孩子的倾向,马上提醒,不要这么做。通常的做法是说:“宝宝勇敢,自己爬起来。”“宝宝是小英雄,不哭。”

元宝大概两岁的时候,在小区游乐园里玩,碰到鼻子下面,流了血,时隔一年仍能看到疤痕。当初元宝也没怎么哭,有种点到为止的意思,告诉大人被碰到了,擦一擦血,然后继续玩。久而久之,如果跌倒了,他自然会爬起来,不用大人扶。如此也不会养成打大人的恶习。遇到挫折,就自己多担待一些。

如果宝宝碰得很疼,委屈得厉害,怎么办?除了摸一摸,我还有个办法是吹一吹,对着受伤的地方轻轻吹气,好像疼痛的因子就被吹走了。这当然是一种心理暗示,却非常管用。在我小时候,好像大人也这么吹过我,得到一种受关爱的感觉,注意力被转移,就忘了疼痛。

引导宝宝从小不打桌子,好像性格就变得软绵绵的,少了攻击性,和别的小朋友玩会不会吃亏?我曾看到过元宝在玩的玩具被抢走这种情况,好像也不能教他去夺回来。只好安慰自己说,孩子有他们的逻辑,只要咱不去欺负别人,都不受什么伤害,就让孩子之间去协调吧,吃点小亏也是正常的。

 

(原发于2017年8月16日东方亲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