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状元塑像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 网络版,返回
)
何宁
今年4月2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高级中学的校园里竖起一尊塑像,被塑半身人物为该校培养的学生杨元,2012年在高考中以668分的成绩成为全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此举引发社会争议,在如潮的口诛笔伐声中,校方于5月2日拆除了状元雕像。
站上道德的制高点,对竖立雕像之举来一番严厉指责,斥其为“应试教育的怪胎”,那是容易的。问题在于,如果忽略了催生这一“怪胎”的土壤,未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笔者正是在一所乡镇高中成长起来的。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四周休息一天,每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共11节课,寒暑假也极为短暂。入学三个月就文理分科,高二的4月上旬学完全部课程,整个高三都在复习。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学生和家长似乎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从来不会质疑,也不会向县教育局告状。学校的态度很豁达:如果你受不了,那么请你回家,没人会逼你。当初升入高中,不少差几分的同学还是花了不少钱买分才能上的。时隔十几年,乡镇高中被迁入县城,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高考依然是最高目标。
在经济落后的乡村,年轻人想要跳出庄稼地,到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好的发展,基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考学,一是当兵。而通过考试实现出人头地,是一种几率更大、机会更加均等的选择,高考当前,成绩就是真本事。
既然高考为大,那也就不难理解对高考状元的推崇了。在笔者就读高中的三年里,反复听老师同学说到一个名叫朱文斌(音)的人,高二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连续几届学生膜拜的对象,笔者一直记忆犹新。对非县城一中的普通乡镇高中来说,能够培养出一个北大清华的学生,那是天大的喜事,好多年才碰到一次,响着大喇叭的汽车走街串村地宣传,那是必须的。要是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状元,更加不得了,得喊破天,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来凤高中为全州理科状元塑像,或许就这么个意思。
在河南、山东、湖北这样的生源大省,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要比北京、上海的学生来得少,竞争更加激烈。在同一省份,招生总量就那么多,这所高中升学人数多一些,那所高中就要少一些。给状元学生竖立塑像,鼓励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发奋学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来凤高中顶不住各方面压力,仅一个月,把状元塑像拆了。那也就拆了。不过对学校领导来说,只要基层学校的生存土壤不改,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努力升入理想大学,就永远是正道。至于外面吵吵嚷嚷的声音,也只能由它去了。
(发表于2013年5月15日《东方教育时报》第7版。责任编辑:周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