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中国好作业”启迪社会教育新智慧
( 网络版,返回
)
董少校
历时四个月的2013“中国好作业”活动前不久落下帷幕。一组数字表明了这次活动的规模和成绩:64道暑假作业,5739名学生网上报名,完成3291份完整作业,互动者超过22万人次,学生和家长的好评率超过90%。这次暑假作业的征集与完成活动再次引起人们对于社会教育的关注。
当今荧屏上有许多选秀配对类活动,或者是歌唱、舞蹈的才艺比拼,或者是婚姻、职场的双方互动,热热闹闹,博人眼球。这些活动往往以娱乐性见长,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很少关注教育。同为媒体举办的大型活动,纵观“中国好作业”的举办过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集纳社会资源、传递教育正能量的过程,其活动属性、组织特征、命题方式等方面包含诸多心意,启迪着开展社会教育的新智慧。
公益性的活动属性彰显社会教育的本真底色。“中国好作业”坚持公益性原则,关注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推进他们的能力培养和身心成长,体现出难得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担当。主办方对于参与的学生和家长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也不向出题导师发放报酬。不仅如此,有的出题者还调动自身能够掌控的资源,免费向答题者开放,带领学生参观、开展讲座、动手操作等,显示出关爱学生、关注社会教育的热情。活动的本真底色成为社会教育的一大亮点。
内生性的组织架构有助于广泛吸纳参与人群。活动主办方建立专题网站,为“中国好作业”的公共活动平台。组织架构具备了内生性特征,使得参与者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一方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暑假作业,得到了教育家、院士、特级校长、劳模、作家、律师等各行业精英的响应,作业精选后在网站上一一呈现;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答题,把答题结果、相关感想等上传到网站,继而进行评改作业等后续活动。从架构上看,这并不是邀请少数几位专家与少数学生展开以作业为实体的交流活动,上游出题者、下游学生的数量可以大量扩展,自由配对,从而使得活动具有广阔的覆盖面,使更多学生受益。
开放性的命题方式引发教育衔接的后续思考。“中国好作业”不是一次孤立的教育活动,命题形式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参与者的广泛性折射出教育的多面光彩。每到暑假,除了学校会布置作业,调查显示半数家长会给孩子布置另外的作业,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如何实现有机融合、无缝衔接?针对学生偏爱动手操作类、社会实践类作业,而不太喜欢知识拓展类、知识巩固类作业的状况,社会教育应如何弥补另外两类教育的不足,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成长,让他们受益?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引导、支持民间的社会教育活动?这些问题是“中国好作业”留下的财富,值得人们进行更多的探索。
(发表于2013年10月9日《东方教育时报》第7版。责任编辑:周慰
。转载:上海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