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记者视线

警惕娱乐化教学侵蚀课堂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

  某大学文科教授在学院担任行政职务,不时出现在社会各演出、比赛的嘉宾席上,忙得不可开交。对于中国文学史课,他的教法很特别:说说文学大腕的轶事,抖抖演出评奖的内幕,谈谈在国外访学的见闻,大半节课不觉已过;再转入正题讲几句文学史的内容,已到下课时分。学生当时听得十分起劲,到学期末却叫苦不迭——老师都教了些什么玩意儿!

  忽然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笔者前不久参加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恳谈会,听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大学教学的娱乐化、碎片化倾向。哲学学院邵强进老师曾进行一项针对400名青年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40%的文科老师和35%的理科老师没能讲完学期初设定的章节。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教学时外生旁逸的内容太多,打乱了原订计划,就像上文提到的文科教授一样,让“点心”挤走了“主食”。

  娱乐化教学为了逗笑而炫奇,任意删减教学内容,调整章节顺序,课堂上看似气氛热烈,实则为害不浅。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以为学习就是在这样轻松的享受中完成的,无须费力。教学有其内在规律,对一些核心课程而言,发散式地介绍前沿动态,大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无助于知识的传承,也就很难谈得上创新。基础课、专业课往往需要有层次地展开,需要严密的推演,需要沉思和冥想,需要按部就班的积累。这些课程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学习者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完成。对这些课程来说,出现娱乐化教学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

  娱乐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源自“选课竞争”。在大学里,不少课程由几名教师同时开设,学生自由选课。他们往往更愿意选择那些上课“有趣”“好玩”的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很容易产生“搏出位”的冲动。

  娱乐化教学也与老师科研压力太大有关。高校缺乏导向教学的有力政策,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工科还是医科,教师都得完成相当多的科研任务,为了职称或者物质利益而拼命做项目、写论文,无形中挤压了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备课不充分,便缺少对所讲知识的透彻领悟,也很难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上课时天花乱坠地讲故事、借助电子演示文稿显示一些新奇的内容,可以博得学生一时的欢心,并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课前准备的不足。

  在课堂上适度引入活泼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却是教学的大敌。高校要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安心教学,同时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激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抵制娱乐化教学的侵蚀。

   (发表于2011年9月21日《东方教育时报》第5版。责任编辑:周慰 。)

 

    链接:别让娱乐“点心”挤走教学“主食”(2011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